从石家河文化腹心地带考古学遗存看三苗文化的衰落(2)

作者:王洪领 更新时间:2013-04-07 22:06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石家河文化;衰落;中原龙山文化;尧禹
【职称论文摘要】
第三.出现了一些新器型,钵、擂钵、广肩罐、簋、橄榄形罐(中口罐B、C型);观察新出现的器型,观察起来源,应该是来自青龙泉三期类型无疑。以七里河遗址为例,钵,厚缘作风,石家河文化主要为圈足碗,如钵这样的器


  第三.出现了一些新器型,钵、擂钵、广肩罐、簋、橄榄形罐(中口罐B、C型);观察新出现的器型,观察起来源,应该是来自青龙泉三期类型无疑。以七里河遗址为例,钵,厚缘作风,石家河文化主要为圈足碗,如钵这样的器型很少,而在七里河同时期发现较多,在比其较多的早段中也有较多的发现,可以肯定,应属于青龙泉三期类型无疑。擂钵,从早到晚发展很明确,A型擂钵,出现在七里河石家河文化一期后段,一直延续到七里河三房湾文化;B型擂钵在七里河遗址发现更早,在石家河文化一期前段就发现较多。另外高领瓮、簋在七里河遗址早期遗存中都能找到其渊源。
  肖家屋脊遗址早期晚段(石家河文化中期晚段)第一组主要器型
  1—11H552:1、H107:48、AT405③:1、JY7:4、H434③:17、H434②:72、H161①:7、H88:13、H394:1、H56:8、H434③:63
  肖家屋脊遗址早期晚段(石家河文化中期晚段)第一组新出现器型
  1—5H434④:3、H434②:71、AT604②B:2、H434③:9、AT7604②:13
  相对于中期晚段第一组而言,到了第二组其变化更为明显,涉及面更广,表现在原从石家河文化以来较为流行的器型如高领罐、中口罐A型、壶形器、碗、高圈足杯、盆形鼎等已经接近消失,而缸、臼较为形制单一,且与第一组相差不大。第一组新出现的器型到了该组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如钵到该组变的较浅,擂钵在第一组多为深盘口,直筒形腹到该组盘口变浅,筒形腹上粗下细、簋等;同时出现了一些新器型如三足杯、高圈足杯、盘、碟等。总的来说,到了该阶段,原石家河文化文化因素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肖家屋脊遗址早期晚段(石家河文化中期晚段)第二组主要器型
  1—10H414:1、H43:21、H427:4、H42①:30、H116:6、H42①:9、H42①:34、H42①:150、AT3017:4、H42①:54
  三、石家河文化衰落的历史学观察
  从以上分析来看,在石家河文化中期早段,石家河文化基本保持自屈家岭文化晚期、石家河文化早期的器物组合,但中期晚段开始,石家河文化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在中期晚段第一组,从石家河文化北部青龙泉三期类型文化传播过来的擂钵、豆、高领瓮开始出现并流行。到了第二组,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具有北方青龙泉三期文化类型的因素更具强烈。石家河文化到了中期晚段第二组基本上原有石家河文化因素已经很少,以至于到了石家河文化晚期几乎已经消失,而此时中原文化因素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对此其变化的原因,许多学者多是从自身原因和自然环境变化去研究其衰落的原因,除此之外一个很大的原因应该是中原王湾三期文化南渐造成的。考古发掘显示,王湾三期文化已经发展到很高的程度,如农业生产工具比较先进,形制复杂多样,有铲、撅、刀、镰等;农作物种类较为丰富,有粟、黍和水稻等,斝、盉、觚形杯、鬶等饮酒器具的大量出土,表明酿酒饮酒之风盛极一时,它应是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制陶业此时期已普遍采用了快轮制陶技术,烧制火候比较高,有的可达1000℃以上,另外还发现了青铜残片。在此基础上,在该时期还发现大量的城址,如后岗、孟庄、古城寨、新碧、王城岗、平粮台、郝家台等,尤其是王城岗面积,从而使王湾三期文化发展到足以影响及占据石家河文化的水平。
  《尚书·尧典》,“窜三苗与三危……而天下咸服。”这是最早记载尧征三苗的文献。另外《吕氏春秋·召类》:尧占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论衡·儒增》“尧伐丹水”。《帝王世纪》“诸侯有苗氏处南蛮而不服”,“尧征而克之于丹水之浦”。《墨子·非攻(下)》记载“昔者三苗大乱……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苗师大乱,后乃遂几。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为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文献详细记载了中原文化两次大规模的征伐三苗的过程。第一次,尧征丹水,尧征服了唐白河流经的南阳盆地以及丹江中下游地区,迫使三苗势力南退,从而使原石家河文化分布区的丹江中下游地区文化性质改变,大寺龙山文化遗存[12]应该就是尧征三苗后还保留较多的原石家河文化因素,原中原文化因素还不够稳定的表现。而此时,在石家河文化中心分布区其文化性质还未改变,但是却融入了较多的原青龙泉三期类型的因素,这正是三苗文化在尧占丹水后南退的反应。第二次,禹征三苗,彻底打破了原有石家河文化体系,以至于到了石家河文化晚期,在石家河文化的中心地区石家河文化因素已经很少,而王湾三期文化占据了主要的位置,这种文化面貌反应在豫东南杨庄遗址[13]甚至在鄂西石板巷子[14]种情况也依然存在,从而在较大范围内文化面貌表现较为一致性的反应。(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荆州博物馆等石家河考古队:《肖家屋脊》,文物出版社,1999年。
  [2] 白云:《关于“石家河文化”的几个问题》,《江汉考古》1994年3期。
  [3] 樊力:《略论三苗族及其文化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原文物》1998年第1期。王红星:《石家河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外力作用问题》,《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
  [4] 何弩:《可持续发展定乾坤——石家河酋邦崩溃与中原崛起的根本原因之对比分析》,《中原文物》1999年第4期。
  [5] 童恩正:《中国北方与南方古代文明发展轨迹之异同》,《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6] 郭立新:《石家河文化的空间分布》,《南方文物》2000年第1期。
  [7] 湖北省博物馆等:《房县七里河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江汉考古》1984年3期。
  [8] 李龙章等:《浅议石家河文化》,《江汉考古》1985年3期。
  [9] 何介钧:《长江中游原始文化初论》《湖南考古辑刊》第1辑。
  [10] 张绪球:《石家河文化的分期、分布和类型》,《考古学报》1991年第4期。
  [1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石家河考古队:《邓家湾》,文物出版社,2003年。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龙泉与大寺》,科学出版社,1991年。
  [13]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等:《驻马店杨庄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