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通城花鼓戏音乐的继承与革新手法

作者:孔庆海 更新时间:2014-09-26 12:47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手,法,革新手,承,城花,乐的,浅,
【职称论文摘要】
通城花鼓戏的音乐改革不是每个音乐工作者都能担负的,即使是受过系统的专门音乐理论作曲训练,不去深入地向传统学习,也不可能胜任。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的专业性和科学性,而且还因为通城花鼓戏音乐改革的特殊性。单有对传统曲调的了解,而无理论的指导,水平难以提高,亦不能促进改革。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传统发展规律的同时,熟练地掌握音乐理论知识,才能有效地促进通城花鼓戏音乐的改革和发展。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个谚语说明了熟悉传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传统曲调掌握的越多,运用才能灵活自如,手法才能丰富多彩。在传统

     通城花鼓戏的音乐改革不是每个音乐工作者都能担负的,即使是受过系统的专门音乐理论作曲训练,不去深入地向传统学习,也不可能胜任。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的专业性和科学性,而且还因为通城花鼓戏音乐改革的特殊性。单有对传统曲调的了解,而无理论的指导,水平难以提高,亦不能促进改革。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传统发展规律的同时,熟练地掌握音乐理论知识,才能有效地促进通城花鼓戏音乐的改革和发展。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个谚语说明了熟悉传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传统曲调掌握的越多,运用才能灵活自如,手法才能丰富多彩。在传统的曲调中吸取丰富的音乐素材后,便能丰富想象力,才能张口成曲。在熟悉传统曲调的过程中,还可观察到传统戏音乐发展的规律性和适应性,知道哪些曲调适合哪些人物,表现什么情绪,心中才能产生一种基本的音乐形象。一个地方戏剧音乐工作者如不熟悉传统曲调和唱腔,创作中这里摸一下,那里碰一下,甚至临阵还要去翻一些资料,企图找到解决的线索,那么,他哪里还有精力去考虑人物的音乐形象并去塑造呢?顶多也只能在曲调中转来转去。为改而改,似改非改,没有一个明确的改革目标,改出来的曲调既无形象,又不好听,更缺乏味道。
  学习传统的曲调不能局限于只学唱几首唱腔,最重要的是找出它的演变规律。我认为,传统是在不断发展和丰富的,不但要学习古代祖辈留下的宝贵遗产、演变规律,也要学习近代和现代音乐改革的创作经验以及吸收其他艺术形式以丰富自己。如果忽略了吸收和借鉴,发展将只会缓步而前。
  掌握传统,是为了推陈出新。题材内容的多变决定形式的发展。现代通城花鼓戏的上演,为通城花鼓戏艺术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广阔的道路,同时也给音乐的编配带来新的课题,即新内容与旧形式的矛盾。在现代通城花鼓戏音乐唱腔的谱写过程中,会感到用某些传统曲调来塑造不同性格的人物,表现丰富多彩的感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既要保持剧种的音乐风格,又要体现出内容的时代感情,如何去解决这一矛盾,便是我要谈的主要问题。
  通城花鼓戏音乐大多属曲牌体结构,曲目虽然繁多,但很多曲调是通过一曲多变的方法演变而成,其形态基本相似,板式变化贫乏,多为上下句曲式结构。如用上下句的传统曲调去套用现代人物的音乐唱腔,有时就会感到难以达到人物形象塑造的要求。因为这种套用,只符合人物的某种基本情绪,不是形象的全部。为了完成塑造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深度和广度,有必要将传统曲调的旋律和板式进行某些处理,使之完成形象塑造的全部过程,这就是我们进行音乐改革的意义和目的。
  通城花鼓戏音乐的发展和改革,必须是“推陈出新”,对旧的形式进行学习探讨地继承,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运用各种音乐艺术手段来丰富原有的旋律和板式变化,创造出与新的内容相吻合的新的音乐形象,使传统曲调的表现力进一步深化。通城花鼓戏音乐的发展不能只凭作曲者的主观想象和自己的爱好,或者只抓住某些音乐动机就随意谱曲,这种“革新”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这种主观臆造是违背戏曲音乐发展规律和它的群众性。你越卖力观众越不买帐,结果是费力不讨好。我认为,首先强调的是内容思想变化的深度,而不是着重注意传统曲调的风味,不是以内容迁就于形式,而是根据内容的要求去发展,创新。如首先考虑形式,(即传统曲调风味)容易束缚自己创作的形象思维。只有当头脑中有了人物形象,然后去挑选一些与人物感情较为贴近的曲调进行温酿,当曲调达不到与内容不够吻合时,再想其他办法加以处理。强调内容不等于忽视形式(即曲调风味)的重要性,只有熟悉和掌握传统的变化规律,才能运用自如、灵机应变。
  路子决定改革的手法,手法体现改革的路子。通城花鼓戏音乐的改革,由于各人的认识不同,改革的路子与手法也存在差异。有的主张通城花鼓戏音乐改革的路子要大一点,手法要多一点,认为这样能够体现时代特点,更好地适应内容的需要;有的主张通城花鼓戏音乐改革的幅度应小一点,认为这样能够保持通城花鼓戏音乐的剧种风味。我认为,音乐的改革不能以大小和多少来衡量改革的成败和手法的高低,而是通过改革之后,要达到形式与内容相吻合,既有人物音乐形象的塑造,又要保持剧种音乐的特色,也就是说,要从内容的需要出发,准确表达人物思想感情。要动听,即旋律要美,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要有味,听起来觉得还是通城花鼓戏的味道,群众满意。
  从通城花鼓戏开始表现现代题材至今天,就沿袭着一条基调改编的路子,这种路子并得到普遍的采用和承认,在我的作曲革新的实践中,基调改编也成了一种主要的创作手法。在这里谈一点基调和基调改编的概念。在通城花鼓戏音乐组织中,一些有专用名称、有个性特征的曲调,有一定的表现力及基本旋律组织和板式结构,并能自成腔系的音乐素材,如“四平腔”、“圻水腔”、“倒板浆”、“哭皮腔”、“纺纱调”、“还魂调”等等,统称为基调。基调的发展大多通过从一曲多变发展方法由少到多,由简到繁。基调改编,就是将传统曲调进行创新,在传统一曲多变手法基础上继续和扩大,一曲多变并不是通城花鼓戏音乐独有的发展形式,它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手法之一。
  在通城花鼓戏音乐改革中,通过节奏变化(将节奏延伸或压缩)能产生基调的不同板式;通过改变旋律组织,便产生丰富多彩的曲调旋律。基调改编则是根据传统中变换板式和变化旋律进行综合运用的新的创作方法,它可根据某一传统曲调丰富原有的板式变化,也可将许多曲调的旋律加以综合,甚至可运用转调或移位等手法来改变原曲调的旋律组织,达到产生新的形式的目的。基调发展与改编,须受基调的约束,否则便会失去剧种的音乐风格。
  我认为,调式分类、旋律的综合,也是一种创作方法,在某种情况下,它能产生新的形象的曲调,但不能将这种创作方法取代传统曲调,传统曲调的形式仍需保留。同样,发展板式为的是丰富曲调的表现力,而不是将有内容标题的曲调统统改成板式声腔形式。只片面强调板式发展,而不注重曲调的保留,必将会失去一些音乐风格。只有先摸清发展的路子,才能去探索创编的手法。手法得当与否,决定作品的优劣。音乐创作有许多手法,基调改编是一种常用的作曲手法。现代戏音乐作曲的任务,并不是简单的,不能随便为剧中唱词配上几个传统曲调,也不能凭空地为唱词创作一些所谓华彩的旋律,或者把唱词的平仄镶上一层地方语言音调的外壳。而重要的是必须在深刻理解剧情内容的基础上,把注意力去集中塑造与内容相吻合并加以发挥的音乐形象,用最富于表现力的旋律(曲调)来展示内容的思想感情,尽可能准确地表现剧本的中心思想。并且把内在的感情甚至潜台词充分发挥出来。音乐艺术不像文学语言那样能直接表达具体概念,它必须通过联想——形象思维的时间过程来体现。音乐创作,应是形象塑造的创作过程。通城花鼓戏的传统曲调具备一定的形象性,基调改编的任务是将传统曲调进一步完成与内容相吻合的形象塑造,这就是通城花鼓戏基调改编的目的、任务和意义。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