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宏微观属性下的均衡汇率问题反思
The Review of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Under Exchange Rate's Attribution
—And Analyze the Stability of the RMB Exchange Rate
Wang Lei
(Guangzhou Branch of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Guangzhou, Guangdong 510120)
Abstract: 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theory comprises theories on traditional 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on modern 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and on macroeconomic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These three theories have their core standard which is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it can be used to judge whether the exchange rate is at a rational state or no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based on micro-economical and macro-economical attribution, and then take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RMB exchange rate.
Key words: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micro-economically analysis; macro-economically analysis; RMB
汇率最初起源于国际贸易结算交往,被用以反映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然而,它一经出现随即引发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即两国货币兑换比率应该定为多少才算合理?这一问题成为了汇率决定理论的开端。汇率决定理论研究的核心就是找出均衡汇率,并试图以此作为标准判定一国汇率水平是否合理。
一、汇率微观属性下的均衡汇率
汇率,实际上是一国货币用以购买另一国特殊商品(即货币)的价格,所以也常被称作“汇价”。它在本质上和起源上首先是一种价格,价格属性是其典型微观属性。
(一)均衡汇率标准
根据微观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均衡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共同决定的价格,可以用于判定衡量生产企业定的价格是否合理。既然汇率具有价格属性,那么,均衡汇率是否也能用作衡量一国汇率水平是否合理的标准呢?
传统与现代汇率决定理论从市场均衡角度,先后提出了局部均衡汇率和一般均衡汇率的概念。传统汇率决定理论中的“国际借贷理论”(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提出的“汇率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就属于局部均衡汇率范畴。20世纪60年代,弗莱明(Fleming)和蒙代尔(Mundell)提出的静态M-F模型,将均衡汇率由局部均衡提升到一般均衡的高度,从而使汇率决定理论从传统理论阶段迈入现代理论阶段。目前,以REDUX模型为典型代表的跨期一般均衡分析,则将均衡汇率发展到动态一般均衡汇率的新高度,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但从本源上看,上述对供求均衡汇率的研究,均是以汇率的微观属性(即价格属性)为出发点和以市场均衡为约束。
(二)重新审视
1.与供求均衡汇率相对,平价汇率是同属于微观属性下的另一类均衡汇率。传统汇率决定理论中还有另一类均衡汇率——平价汇率。它与供求均衡汇率一样,同样源自微观价格属性,但其均衡特质往往不为人们所认知。1922年,基于金本位制下的铸币平价理论,古斯塔夫·卡塞尔(Gustav Cassel)提出了纸币本位制度下的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1923年,凯恩斯在《货币改革论》中又提出利率平价理论(Theory of Interest Rate Parity,IRP)。购买力平价背后是货币的“一价定律(Law of one price)”,①揭示了货币在空间上的无套利均衡条件;而利率平价理论认为,只有当远期汇率变动幅度等于两国利差时,套利才能被消除,揭示了货币在时间上的无套利均衡条件。因此,两者给出的分别是空间与时间无套利均衡汇率。由此可见,平价汇率本质上仍是基于汇率微观属性下的均衡汇率,只不过它并非是供求均衡汇率。
2.微观属性下均衡汇率的理论与现实的差距。首先,购买力平价虽然得到理论界的普遍认可,但在实证中难以通过有效检验,除了关税等交易成本无法忽略、两国商品篮子不尽相同等原因外,当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国际金融的不断发展,已经不能再把物价水平仅仅简单地看作是商品价格,事实上还应包括金融资产价格,后者已日益成为影响汇率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②其次,所有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所决定的一般均衡汇率,在理论上的确很“完美”,也具有普遍的均衡意义,但一般均衡汇率模型均是建立在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成立等假定基础之上(即默认为实际汇率恒定),因而模型所测算出来的仅仅是均衡名义汇率,使得模型的测算基础与实际意义大大削弱。再次,我们不能忽视一般均衡汇率的背后,实际还隐含着一个重要微观经济基础假定,即所有市场都必须是完全自由竞争市场,从而所有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才能符合帕累托最优,进而这一最优状况所决定的汇率才是最优、最合理的均衡汇率,但所有市场保持完全自由竞争这是一种很难实现的理想状况。因而,汇率微观属性下的均衡汇率作为确定合理汇率水平标准,应该说,是一个在纯理论意义上的“完美标准”。或许正是这种过于“完美”,激发了汇率决定理论从另一角度——汇率的宏观属性,去进一步寻求均衡汇率。
二、汇率宏观属性下的均衡汇率
汇率的宏观属性是指其政策属性。它是后天的,并且是基于汇率的价格属性衍生出来的,因为汇率作为一种价格,自然也会出现波动。一方面,波动会对一国的国内经济和外贸等产生影响,即出现汇率的波动效应,如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和分配效应等;另一方面,波动还可能导致汇率偏离合理水平,引发贸易摩擦和国际资本流动等,从而危及一国经济和金融安全。但无论是出于哪一方面的考虑,都有必要对汇率进行适当调整,以保证其稳定和合理,汇率也因此成为了一种政策。该政策的目标就是确定合理汇率水平,以保证一国出口竞争力、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与经济增长,防止汇率的过度波动,以稳定国内物价和保证金融体系安全等。20世纪中后期,宏观经济均衡汇率理论提出了内外均衡汇率,正是基于汇率的宏观属性。
(一)均衡汇率标准
1.内外均衡汇率。宏观经济均衡汇率理论认为,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虽然有多种,但最终归结为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两个目标。因此,“内外均衡汇率”就是当一国宏观经济同时达到内、外部均衡状况下所决定的汇率。其均衡条件为:C+S+T=C+I+G和M+FI+DEBTR=X+FDI+DEBT 同时成立。因为X-M=CA,(FDI+DEBT)-(FI+DEBTR)=KA。均衡条件可进一步简化为: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
上一篇:收入分配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研究
-
下一篇:浅析综合治税在税收征管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