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碗”表演艺术对中国课堂美学的启迪(2)

作者:潘涌 更新时间:2012-12-19 19:03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美学,艺,表,敦碗,
【职称论文摘要】
第三,从宏大走向个性。在艺术范畴内,严整完美往往与宏大联系在一起,构成一种史诗风格的所谓辉煌的形式要素。殊不知,宏大本源自平凡的个体似乎无关轻重的细节甚至琐屑之事,一味追求表面华丽、时空壮观的宏大叙


  第三,从“宏大”走向“个性”。在艺术范畴内,“严整”“完美”往往与“宏大”联系在一起,构成一种史诗风格的所谓“辉煌”的形式要素。殊不知,“宏大”本源自平凡的个体似乎无关轻重的细节甚至琐屑之事,一味追求表面华丽、时空壮观的“宏大叙事”而忽视真实的个体及其蕴蓄的个性活力,必然导致艺术创造中得不偿失、无法弥补的空泛。课堂教学艺术亦复如是。长期以来,在目标和内容严格控制的指令性课程范式中,教师常常无奈地陷于滔滔宣示、背景高迈的“宏大叙事”,习惯于齐刷刷地举手、呼应式的答话、整饬赛过仪仗的排列,偏偏忽略或无视学生个体求知欲、审美欲和语言表现欲的个性化释放,以“秩序”“纪律”等名义去变相剥夺每位语用个体的自主权利:最具灵感特质的“脱口秀”却被视为不可饶恕的“插嘴”;为分享闪电般划过头脑的灵性思维而“交头接耳”,却被斥为“违纪”;充满想象力之跳跃的诗性表达却被贬为“反常”和“另类”……久之,以致课堂教学只是满足于场面上的“热热闹闹”、过程中的“轰轰烈烈”,而微观的学习个体和个体的个性表现往往淹没在“集体狂欢”式的空泛“过场”中。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确,课堂首先要关注每位学习主体的个性需求和个性表现,自觉引导其走向弘扬个性美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启示我们,作为课堂语境中的学习主体也是一种具体和独特的实践存在,主体当然是一种生动具体、流溢感性活力的“个人主体”,是充满了能动、变革和创新精神的单数智慧人,而绝对不是抽空了具体内涵、缺失个性与形态差异的符号化的“类主体”。因此,尊重个体、珍视生命语用实践中的个性表现,就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应然的特质之一。我们完全可以表明:教育的真义在于独特“本我”的发现和自觉。
  美在个性!
  三、展望:自由美是全人类共同的教育理想
  “伦敦碗”的艺术表演不仅深具审美价值,而且,确实对中国课堂美学的颠覆与重建赋予理性的启示意义。在长期指令性课程范式的桎梏下,中国的课堂被抽空了深沉丰富的审美意蕴而变得苍白干枯,教条主义的理性规则和潜规则压抑了教学主体(尤其是学习主体)审美欲的鲜活冲动。因此,中国课堂美学亟须观念和行为双重意义上的革命性蜕变:拒绝断根离土、璨如浮云的塑料花!
  前瞻课程改革的明天,从根本上说其价值指向就是突破对自由心灵的精神囚禁,解放教与学双方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传统意义上的“严整、完美、宏大”,如果确实是与主体生命力相分离、确实是与学习个体的心智活力相分离,那么,当然不是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中国课堂所需要、所追求的美学范型。艺术性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宝贵品格,充分展示出生命个体活力的那种灵动、奔放和个性,才是长期禁锢于指令性课程范式的中国课堂教学更重要、更迫切的美学品格。唯其如此,从指令性课程范式突围出来的日常教学才能升华到一种释放人性能量、获得人性尊严的自由境界,升华到一种智慧生命情思灿烂、言语光鲜的大化境界。而地球人,不论其种族、宗教、文化传统和社会意识形态如何,世界共同的教育理想当无一例外是自由之美:接受与选择的自由,思想与体验的自由,表达与评论的自由——每一个生命在这三种自由中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
  美是自由的象征。灵动奔放和个性灿烂就应该是中国语文课堂自由美的特定内涵所在,广而言之,更应是丰富、深化和创新中的中国课堂美学最鲜明最深刻的本质表现。
  自由美——全人类共同的教育理想!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论文网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