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在柴达木石油工业中的作用

作者:曹广英 更新时间:2014-08-01 09:55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的作,油,达,新,
【职称论文摘要】
中图分类号:G2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375-01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是对处于柴达木盆地的青海油田形象而真实的写照。 青海油田经过几代人60年的不懈努力和艰苦拼搏,昔日的生命禁区已变成了油涌逐浪,气啸高原,炼塔比肩昆仑,管道纵横东南西北的现代化高原油气田。截至2013年底,累计发现油气构造140个、发现油田19个、气田8个,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76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3705亿方。开发的主力油田有尕斯库勒、花土沟、昆北、英东

      中图分类号:G2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375-01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是对处于柴达木盆地的青海油田形象而真实的写照。
青海油田经过几代人60年的不懈努力和艰苦拼搏,昔日的“生命禁区”已变成了油涌逐浪,气啸高原,炼塔比肩昆仑,管道纵横东南西北的现代化高原油气田。截至2013年底,累计发现油气构造140个、发现油田19个、气田8个,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76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3705亿方。开发的主力油田有尕斯库勒、花土沟、昆北、英东等;主力气田有涩北一号、涩北二号、台南等。年原油生产能力226万吨、天然气生产能力76亿方,原油加工能力150万吨。建成了9条输油气管道,年输油能力300万吨、输气能力107亿立方米,天然气远输到了西宁、兰州、银川、北京等地。
几代青海石油人在这号称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上,经过60年的艰苦创业,实现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梦想,同时也培育了最能体现青海高原精神内涵的柴达木石油精神。
我当记者的19年,正是青海油田二次创业的伟大时期,也是青海油田继往开来、阔步迈向千万吨高原油气田的大发展时期,在这一大背景、大前提下,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记者,我又是二次创业的见证人和积极参与者。19年来,我以一个记者的良知和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采写了大量的柴达木石油人在新时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作品。
从业19年来,共取得以下显著成果:
1 新闻作品:在《青海石油报》发表的作品剪裁、制作剪报17本,篇目1300多篇,字数高达300多万字。有100篇作品在《青海日报》、《中国石油报》、青海《党的生活》、新华网青海频道、《中国石油石化》杂志、中国石油《中油矿区》2012年第2期杂志等上面发表。
2 文学作品:有70篇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在《青海石油报》、《青海日报》、《中国西部发展报》、《地火》等报刊上发表,字数30多万字。
3 新闻照片:拍摄了几千张照片,有500多张新闻照片在《青海石油报》、新华网青海频道、《中国石油石化》杂志、《中国石油报》、中国石油《中油矿区》2012年第2期杂志等上面发表。
多年来,我思考最多的还是生存在柴达木这块独特土地上的人民。记得,中央国家机关、中国石油集团和省上领导来柴达木油田调研。每次领导一来,油田领导就带他们到花土沟,上午参观尕斯油田,路线有处理厂、钻井队、纪念碑和油砂山,下午就上北山,攀登世界海拔最高的油田——狮子沟油田。
登上狮子沟,放眼望去,群山万壑,满目苍茫,神奇的雅丹地貌,在蓝天、白云、黄沙衬托下,给人一种蛮荒、凄凉的壮美感觉。现在想想,油田领导的做法用心良苦,别有深意。的确,狮子沟就是青海油田的象征。它大刀阔斧、浓墨重彩,极力渲染了柴达木的苍凉和艰苦。那刀刻斧凿般的皱纹,是英雄的石油人用血肉之躯在这片蛮荒高地书写的一部史无前例的断年史啊!
无与伦比的柴达木,是青藏高原的一道大风景。在这道亮丽的风景里,生活着世界上最勇敢、最可爱的一群人。人是一切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作为走在时代前列的记者,就是要把手中的“笔头”、“镜头”对准他们,挖掘他们心灵深处的感动。具体怎么做呢?
一要抓住人物这条主线,这条主线把握住了,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因此,我一有机会就往盆地跑,到野外去,尽可能多的了解他们,也算是对这一段历史的忠实记录。
多年来,足迹踏遍柴达木盆地冷湖、格尔木、花土沟三区,东部有涩北气田、花格管道,西部有遥远的油泉子、开特米里克、东柴山、南翼山、尖顶山等地。在钻井队我结识了一个叫黄延西的工人技师。他1979年来柴达木,之前下过乡,20多年来,一直与老婆分居。我想,在黄师傅身上一定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在中油测井青海事业部的录井队里和花格管道拖拉海泵站以及花土沟的采油小队里,我结识了女工张青梅和赵玉梅以及王桂莲,她俩都有在野外工作生活十几年以上的经历。张青梅说:“那几年难,孩子有了,也想把家收拾好,收拾的屋里像个样,像基地的女工一样,穿得花花绿绿、干干净净,盼着他下班,我也下班,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过日子,可现实不允许!……”
在物探公司的地震队里,我结识了基层的领导王建华和王涛和。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当代青年的所思、所想、所做;在边远油田开发公司、西部钻探青海钻井公司、井下作业公司,我还结识了田选章、田建忠、高云建等领导同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30多年来,义无返顾地驰骋在柴达木盆地西部,是青海油田勘探开发战线上的一员虎将。
二要深入地了解柴达木石油勘探开发的历史。柴达木油田从1954年拉开了勘探开发序幕,至今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光辉历程,是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先驱之一。60年来,英雄的柴达木石油人在这片蛮荒的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又一个石油基地。有敦煌教育生活科研基地、格尔木炼油化工基地、花土沟原油生产基地等。
记得一年夏天我随油田领导到南翼山、油泉子、尖顶山、开特米里克、咸水泉等地调研,在一个山坡上,我看到了柴达木于1955年建立的第一个石油基地---油泉子。油泉子坐落在一片山洼中,周围是一望无际的漫漫金沙,地上盖满了一排一排的平房,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吹雨林,所有的房屋都已经断垣残壁,给人一片破落凄凉的感觉。走进这个基地,当年拓荒者们修建的纵横交错的道路,还隐约依稀可辩。顿时,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感受到了59年前老柴达木石油人创业的艰辛、艰难。当时就想,如果现在这些老前辈还健在,和他们聊一聊当年的工作、生活、逸闻、趣事,一定会很有意义,编辑也爱编,读者也爱读。了解这些基地的历史,介绍前辈们创业的艰苦、艰难和乐观向上,是一个合格记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三要深入地了解60年来在柴达木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涌现出的一大批先锋模范人物和包括已经去世的英雄先烈(这些烈士们的遗孀和子女现在生活如何?很值得记者关注)。60年来,几代柴达木石油人前仆后继,艰苦拼搏,在油田,有不少的家庭,一家四代都长期生活、工作在柴达木,有的还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如果选几个这样的家庭(文字、图片)进行连续报道,效果一定很好。这也是走进基层、贴近群众的一种很好的做法。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