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与社会实在的三维构建(5)

作者:段伟文 更新时间:2016-11-17 12:14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大数据,社会实在,表征性,语义性,能动性
【职称论文摘要】
四、大数据方式牵引社会实在能动性构建 不论是以大数据为引擎的表征性社会实在的构建,还是语义性社会实在的构建,都是由一定的主体所主导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主体都是匿名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存在


四、大数据方式牵引社会实在能动性构建
不论是以大数据为引擎的表征性社会实在的构建,还是语义性社会实在的构建,都是由一定的主体所主导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主体都是匿名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存在着一个默认的假定,即大数据现实挖掘和智能分析所运用的数据、程序和算法是科学的和客观的。由于数据、程序和算法是以数字和符号的形式出现的,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它们只涉及一些事实和逻辑关系,而与价值、权力和利益无关。所以,人们可能会批评一些地图软件的街拍会干扰到他们的隐私,也会质疑搜索引擎针对性的推介的不当性,但很少对它们背后的数据、程序和算法提出疑问。在大数据公司的经营者看来,用户不需要理解复杂的技术过程,他们应该接受数据、程序和算法被装进普通人难以理解的黑箱这一现实,通过各种输入,再根据输出结果作出选择。
正是通过这些匿名主体的构建,个人和社会成为表征性实在和语义性实在。从社会和组织(包括企业及各种形式的实体性组织)的角度来看,这无疑使得整个社会和各类组织所关注的群体成为透明的观测对象,其中的个体被细分成各种算法分格,成为网格化治理以及商业智能和管理智能监控的对象。但这些表征性构建和语义性构建有其固有的缺陷。表征性构建的根本性问题在于,一方面,我们并不能在以大数据为引擎的表征性构建的基础上获得透视一切的“上帝之眼”;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获得的相关性很难进一步发现因果性,更不可能由此实现对社会的总体性控制。语义性构建的问题在于其方法论在本质上遵循的是斯金纳式的行为主义进路,基于表征性实在的二次发现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对外部关系的揣测性认识,而并未触及内在的动力学及机理层面。更重要的是,在所有的现实挖掘中,不论是表征性构建还是语义性构建都存在着脱离语境和时空的问题。因为数据原则上既无法还原到其语境中去理解其完整内涵,也难以根据其发生的时空条件把握其有效性,所以基于大数据的表征性社会实在的构建和语义性社会实在的构建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刻板性。
鉴于表征性构建与语义性构建的固有缺陷,基于大数据的社会实在的构建应该进一步凸显主体性,走向能动性社会实在的构建和智能化调适。从理论上讲,所谓能动性构建基于一种能动实在论的立场,即认为社会实在的构建是主体发挥其能动性,并通过与各种人与物的关系网络中的组分之间的互动而实现的。也就是说,主体不仅应该参与到基于大数据的社会实在的构建之中,而且还要通过这种构建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实际上,近年来方兴未艾的量化自我(QS)运动就是基于大数据的能动性社会实在构建的典型技术。通过可穿戴设备,人们可以了解其健康、情绪和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数据和由此获得的评分,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的改进计划。由此,量化自我既是对作为社会实在一部分的自我的构建,也是一种动态的智能化的自我调适。从某种程度上讲,量化自我体现了福柯的自我技术的思想。
作为能动性构建典型的量化自我给我们的启示是:主体可以将基于大数据的社会实在的构建当作一面矫正行为的智能化的镜子,借此不断地调节其行为。以学术不端检测软件为例,正确地使用方法一方面可以将其内置到写作软件中及时矫正潜在的不端行为,另一方面可以针对其算法中存在的不透明、不合理的地方提出质疑并促使其改进。值得指出的是,在能动性构建的场景中,大数据这面智能化的镜子不是用于鸟瞰世界,而类似于自我观测的镜子或后视镜,用于前进中对自我状况的观测和自我调节。如果将能动性构建的视角放大到社会和组织,则可以通过对相关性的智能化调节来弥补总体上的因果控制上的不足。例如,大数据不一定能够对每个人的能量消费进行绝对的调控,但却可以通过展示每个人亲朋好友的相关数据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变;如智能化的防灾系统虽然不能预报地震,但却可以通过及时的数据反馈将灾害减到最小。因此,主体的能动性社会实在构建不仅会使个人在大数据的发展中获益,也使作为复杂系统的社会通过数据化的反馈体系实现智能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丹尼尔·墨德里克.追溯信息时代〔M〕.崔希芸,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6.
〔2〕James Beniger. The Control Revolution: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
〔3〕马克·布尔金.信息论:本质、多样性、统一〔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4〕约翰·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5〕R. N.Giere. How Models Are Used To Represent Reality〔J〕. Philosophy of Science, 2004(5).
〔6〕A.彭特兰.智慧社会:大数据与社会物理学〔M〕.汪小凡,汪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7〕卢克·多梅尔.算法时代:新经济的引擎〔M〕.胡小锐,钟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8〕王飞跃.X5.0: 平行时代的平行智能体系〔J〕.智能产业快讯,2015(1).
〔9〕Gilles Deleuze.Postscript on the societies of control〔J〕. Societies of Control, 1992(59).
〔10〕Luciano Floridi. Big Data and Their Epistemological Challenge〔J〕.philosophy &Technology, 2012(25).
〔11〕段伟文.大数据知识发现的本体论追问〔J〕.哲学研究,2015(11).

  〔12〕埃雷兹·艾登,让-巴蒂斯特·米歇尔.可视化未来:数据透视下的人文大趋势〔M〕.王彤彤,等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