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在国内媒介中的刻板印象浅析

作者:张娴 更新时间:2010-09-16 10:26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弱势群体;媒介;刻板印象;中介化
【职称论文摘要】
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它广泛引导并制约着日常生活。在媒介如此巨大的社会功能影响下,弱势群体在媒介构建的世界中却被继续“弱化”和“边缘化”,从而形成了传播学中我们常说的“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影响了平等和谐的社会形象,不利于和谐社会

 一、传媒活动与刻板印象
  1.传播媒介对当今社会认知的影响
  大众传播活动就是传受者在心理互动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传媒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然而媒介现实源于现实,但不等于客观现实,李普曼认为,大众传媒的内容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活动,它通过对象征性的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不仅制约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现在我们惊呼“信息爆炸”,这些信息实际上是在“操作”层面迅速膨胀,是在“操作”层面上迅速膨胀,是泡沫信息。
  因此,在媒体的影响之下,我们所看到的“现场”是经过加工再造的,媒介的现实是源于客观现实但是不等于客观现实,它所有的信息都经过复杂的筛选、包装、选择与组合,所显现出来的信息可能受到包括记者和编辑、媒体部门与组织负责人、广告主等各种个人或组织的影响。因此,大众传播信息在其形成过程中有太多被操纵的可能,受众在接受媒介信息的过程中对于这种真实的理解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一定偏向性暗示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J.S布鲁纳将人类对其周遭事物,经知觉而将外在物体或事件转换为内在心理事件的过程,称为认知表征。如今媒介世界已经成为人们直接接触的世界,而传媒对事物的表征对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媒体理论界的教父级人物马歇尔.麦克卢汉将媒体视为某种机械工具,它作为我们同被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现实之间的“介质”,实际上是“人的延伸”,所以从一定意义上即是“中介化”的过程。这种由媒介在传播活动中队我们每个人,对世界,对个人生命体验所产生的影响形成了“中介化”,也就容易造成各种刻板印象的产生。
  2.媒介传播活动中刻板印象的形成
  “刻板印象”是指一个社会群体所共同抱持的对某人、某群体等的简单化和标准化的认知或印象。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认知图式,刻板印象是有关某一群体成员的特征及其原因的比较固定的观念或想法。它的形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个人亲身经历;二是社会学习,即从父母、老师、同学、课本及媒体的习得而来。在各种媒体异常发达的今天,大众传媒既是个体了解外在世界的窗口,也是刻板印象形成的重要途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并且很难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试想一下,在充斥着大众传媒信息的世界里,作为一个“中介化”的人,每天都接受着各种各样的媒体信息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的“轰炸”,我们适应自己的各种情绪,反复重现着媒介给我们带来的场景,直到我们的每一个细胞都被这些“中介化”的交换过程深深影响,彻底重塑。
  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曾提出,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媒介应该是能肩负起维护社会群体和谐相处,促进各群体间正常交流和融合的,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事物的各个部分机器相互关系要有一个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知。只有在此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同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协调。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责无旁贷的承担了这一行程公众“共识”的任务。因此,如何维护和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和形象,消除他们的刻板印象也就变得十分重要。
  二、弱势群体在国内媒介传播中刻板印象的形成与定势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需要全面考虑,综合平衡。其中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其中作为舆论的关键国内媒介在这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自然是不可小视。弱势群体(英文: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又称弱势社群,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例如农民与农民工、部分妇女老人儿童、残障伤残儿等。
  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社会性偏向的三个紧密关联的领域。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如下:刻板印象属于一种社会认知偏差,偏见是以刻板印象为基础对对象情感的反应偏向,而歧视则是基于刻板印象和偏见的行为偏向。我们所构建的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和谐相处、安定团结、公平正义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各群体之间应和睦、融合,拥有平等的话语权与平等的社会形象,如果只是片面的将某一群体的负面形象扩大化、定型化,将难免产生偏见,进而形成对该群体的歧视,传媒正义在弱势群体的实践报道中也就会有所缺失。
  1.国内媒介对女性刻板印象的设定与表现
  目前,国内媒介中女性所显现的刻板印象首先体现在社会角色上,同时体现在价值观上。电视对女性描述的歧视则主要反映为,将女性低智商化和色情化。许多研究都发现,电视上男性出现的几率远大于女性,且女性多是温柔、迷人、少竞争的、性感的、情绪化的、依赖男性的角色;男性则多是具有理性、智慧、坚强、勇敢的社会特征,这些都有着刻板印象的倾向。在媒介的主流观点中,男性处于社会的中心,而女性则被边缘化,受男权文化的影响,国内媒介传播中的女性形象受到了调整,表达了一种男权主义文化下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如电视及平面广告中,女性展现的几乎都是美丽的外貌、温顺的性格、贤良或者是低能的表现。
  在主流的新闻报道中,妇女及妇女问题在新闻报道中被报道的次数非常少。即使有妇女的出现,也多是与家庭生活、情感纠纷、对妇女的暴力等内容有关,而与国家发展、政策等被主流社会认可的有价值的事件无关。女性大多都是生活、娱乐或者家庭角色,在传统媒介的眼光中,女性似乎更多的属于家庭这个小众团体,面对更为广阔的社会与国家,男性才是掌权和决策性的一方,女性是无关、不重要甚至是负面的出现者,如某网站的两条社会新闻采写:“女孩当街为男友下跪”以及“所长为付五十万保养少妇年费索费”等,在这样的新闻采写中,被故意放大的女性负面形象,加大了“女性是感性的动物”、“红颜祸水”等女性负面印象的产生。
  在男性占多数的传媒工作中,传统的男权社会文化影响依然存在,它缺乏对日益壮大、要求进步的女性队伍的深切而客观的关注,更多的是站在男性本位主义的立场上,通过选择性的陈述和对某些主题的强调,来反映女性的社会规范、角色、等级和制约,然后再波及到媒介的各种商业化运作,比如,广告总是利用手中最熟悉的价值与前提,即社会中的优势意识形态来建构性别的意义和模式,赋予女性年轻漂亮、温柔、顺从等一系列固定的社会表征,这样一种长期的影响与偏向,常常会内化为受众的一种所谓的社会期待,从而影响受众正确的性别认识和行为,如直到近几年才突破的护士只能为女性的这一传统认识行为。同样的,在各种媒介信息传播中,尤其是各种电视、电影的宣传与播放中,几乎千篇一律的医院角色分制为医生由男性扮演,而女性则是护士类的扮演者;而在更多的商业广告中,最佳状态的女性都被体现为苗条、年轻、温柔、性感的代名词,这些被男性文化或消费文化所控制的“美”标准,让女性成为单纯的审美对象,陷入被动的印象形成局面。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