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2)

作者:胡方萌 薛莉娟 更新时间:2012-10-03 00:31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自然灾害;农业;风险基金
【职称论文摘要】
此外,中国开始重视农业保险的发展,20042008年连续五年的一号文件都提及了农业保险,中央财政也启动了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五年间累计为6 400万受灾农户支付赔款307亿元。受农业保险高成本、高风险、低效益的商


  此外,中国开始重视农业保险的发展,2004—2008年连续五年的一号文件都提及了农业保险,中央财政也启动了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五年间累计为6 400万受灾农户支付赔款307亿元。受农业保险“高成本、高风险、低效益”的商业特点影响,中国开始注重发展政府支持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各级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逐步推进,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承保险种也明显增多,市场上存在的险种能达到160多个,基本覆盖农业各领域。2010年全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135.68亿元[5],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农业保险市场。
  自然灾害的增多,会使我们积累更多的应对经验。总体上讲,中国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在逐渐加强。然而现实情况提醒我们,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使当前防灾、抗灾、救灾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1.政府直接补偿导致财政支出过大。由于中国农业保险还处于发展中阶段,在实际情况中还没有发挥出重大作用,加之社会捐赠力量的有限,导致财政支出在救灾资金中的占大部分比重。财政的这种救灾补助属于转移性支付,相对于购买性支付而言其侧重点在于体现社会公平,具有无偿性,不能很好地兼顾补偿效率。因此,如果财政支付资金过大,反而会降低救济的效率。另一方面,过分的依赖财政支付会导致财政收支不平,引起财政赤字,从而增加国民经济的不稳定性。中国已经取消了农业税,并且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时期,因此,政府对农业没有索取,只有给予。如果再加上额外的灾害补偿,必然会加大国家财政的压力。
  2.农业保险机制不完善,发挥作用小。中国虽是农业大国,但农业保险却起步很晚,导致跟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业保险发挥的作用很小,效率也很低。2010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占保险业总收入的1.3%,全国农作物承保面积为9.2亿亩,尚有14亿亩农作物没有保险[5]。由于宣传不到位,知识普及面狭隘,农民普遍风险意识薄弱,对农业保险既不了解也不信任,导致中国农业保险的需求小。由于保险产品的特点,需求小必然会导致供给难,造成高风险、低效益的后果。这种情况下,急需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以保障农业保险市场的供给,同时赢取农民信赖,提高产品需求。而中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正处于萌芽时期,其自身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中国农业保险的现状不容乐观,亟待高效率、高水平发展。
  3.赈灾物资、资金筹集效率低。灾害发生后,对受灾地区的灾民来说,最需要的是及时的物资和资金援助,以保障正常生活。而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的震后报道中,我们不难发现,对灾区的紧急食物补助主要以方便面、矿泉水为主,一方面是因为这些食品使用方便简洁、一方面也反映了农产品流通的渠道不畅。中国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很薄弱,在应急方面也存在滞后性,更没有针对巨型自然灾害的应急体系。这不仅不能保障灾民的健康饮食,也会导致短期内农产品价格波动和恐慌心理。除物资运输方面外,赈灾资金的筹集效率也较低。如农业保险,需要核对完损失之后才能进行补偿,这样就不能保证资金在灾后及时到位。社会捐赠也是一样,中国当前的捐赠行为已成了明星自我炒作、企业自我宣传的形式,虽然能结果能募捐到大量资金,却也因炒作、宣传等过程耽误不少时间,使资金的到达存在滞后性。
  三、提高中国农业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对策建议
  提高农业应灾能力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即灾前、灾中和灾后。一要做好灾前的预防工作,做到有备无患;二要提高灾害来临时的反应速度,提高应急能力,尽可能减少损失;三要强化灾后补偿工作,弥补农民损失,最快速度的进行灾后重建。
  (一)加强防护措施
  1.加强农村防护性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防护性设施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防护能力。农田水利的建设需要高度统筹,大到中央小到省市都应该对农田水利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针对自身区域内的水资源分布情况、历年降水情况、粮食生产情况,做好水资源的管理规划。要让农田水利工作有的放矢,充分利用各地有利资源,相互之间取长补短,这样才能让水资源“流动起来”,才能尽可能的避免动用地下水资源。同时应该尽量避免村级单位自行规划,防止水资源的过度攫取和浪费。除水利建设外,还应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以往经验表明,农村基础设施对抵抗自然灾害、减少损失有重要的作用。灾害降临时,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损失程度的大小。因此各地应该加强农村公路、村内道路、供电体系、农村房屋、养殖畜厂、通信网络的建设,切实提高基础设施的抗灾保障能力。 2.农业科学技术的加强与推广。在前文的粮食生产模型中,解释变量分别为:化肥施用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作物受灾面积。前文已提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在减小,而农作物受灾面积在增大,因此提高粮食产量要靠大幅度的提高化肥施用量。然而化肥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可以提高产量,但是也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过度的施用化肥会产生环境污染、土壤退化等问题。因此,要控制自然灾害对农业灾害的影响保障粮食产产量的增加,还要加上第四种因素,即技术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中国目前农业科技支撑能力还不强,2010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2%,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左右。因此,国家应继续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支持前沿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加强抗逆性种子的培育和推广,提高农业生产用具的防损能力,从而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推动农业蓬勃发展。
  3.提高社会环保意识,改善自然环境。自然灾害往往是由地球的自然变异引发的,而这些自然变异又有一部分是人类诱发的。我们即使无法阻挡天灾,也应该尽可能的避免人祸。这就需要从保护环境、改善自然条件做起。当前全球气候异常、生态环境恶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类行为引发的。在人类盲目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向自然索取:开垦坡地、砍伐森林、挖采矿石、破坏植被、过度开发、不恰当修建水库等,造成了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沙尘暴、森林植被面积减少、全球变暖等严重后果。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世界气候和环境有着重大影响,工业是中国重要经济支柱。受工业发展的影响,工业污染在加大。工业生产中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水、气、渣等有害废物,会严重的破坏农业的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对气候产生了很大影响,全球气候变暖,极易引起极端灾害的发生。因此要想从根本上缓解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降低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要从改善自然环境做起。(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