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教育优先”到“城乡教育均衡”(3)

作者:邵泽斌 更新时间:2010-10-29 10:37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新中国城乡教育;城市教育优先;城乡教育均衡
【职称论文摘要】
二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国家继续面临着教育的普及任务与供给能力不足的冲突背景下,17年城市优先的教育发展方式获得了恢复和延续。改革开放之初的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样描绘了教育的城乡发展图:


  
  二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国家继续面临着教育的普及任务与供给能力不足的冲突背景下,“17年”“城市优先”的教育发展方式获得了恢复和延续。改革开放之初的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样描绘了教育的“城乡发展图”:“到一九八五年,在农村地区基本普及八年教育,在城市基本普及十年教育”《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红旗》1978年第3期。。与“17年”“教育跟着经济建设走”的发展思路相类似,这一时期“城市优先”的教育发展取向表现为“经济发展逻辑在教育供给中的演绎”。即是说,在鼓励一部分地区优先发展起来的“经济梯度发展”战略影响下,国家强调教育的发展也应该走“有重点、不平衡”的“梯度发展”道路。具体表现为,在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中,城市教育发展快一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中,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快一些。正如领导层当时概括的那样:“教育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中国有10亿人口,经济不发达、不平衡,齐头并进提高教育水平不可能。因为教育的发展是受经济水平制约的,在一定时期内,要下决心承认不平衡,条件好的地区要把教育搞好,落后地区就不能要求很高。大城市和小城市不同,城市和农村不同,沿海地区和内地不同;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不同。要把重点抓好。教育经费的投资和师资要集中,把先进地区搞上去,平均要求,什么都搞不上去”1980年5月8日、21日中央书记处听取并讨论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工作汇报提纲》和教育部部长蒋南翔的说明过程中中央领导的发言,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大事记》(增订本1978.12-2002.5),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49页。。再如,1985年国务院领导在全国中小学师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发展教育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像四川,总共一亿人口,现在还有2300万文盲,应该先把成都平原和重庆地区的教育搞上去”《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1年版,第213页。。就当时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而言,这样的论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将这种教育的“梯度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政策,带来的只能是教育城乡差异的加剧。 其次是调整和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的供给体制。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方办学、分级管理”带来的“农村教育靠集资”,以及乡镇政府供给能力不足、农民负担过重的状况,新一届中央政府作出了义务教育供给体制的重大调整。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调整为,“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人民教育》2001年第7期。。2003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县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对本地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校长和教师人事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的责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人民教育》2003年第19期。
  。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进一步重申:“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6年第Z1期。。一系列“新政”的实施,带来了义务教育治理方式的里程碑式变化,实现了义务教育的“两个转轨”,即“把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由农民承担扭转到主要由政府承担;把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乡镇为主转到以县为主”《李岚清近期关于基础教育的谈话》,《人民教育》2002年第6期。。由此,长期存在的农民支撑义务教育的供给历史逐步走向了终结,这向缩小教育的城乡差异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第三是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特别性支持政策。这些政策从两个方面支持农村教育的发展。第一个方面的政策在于保障农村学校基本的办学条件,并可以概括为“一项制度、六项工程”。一项制度,即首先从农村开始建立和健全“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助学制度”。自2001年开始,国家首先从农村地区推行困难家庭“两免一补”政策和农村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制度。2006年开始,国家首先从农村地区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制度,到2008年这种免费制度惠及到了城乡所有中小学生。“六项工程”分别是:1995年教育部、财政部开始实施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2001年国务院实施的“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2003年教育部实施的“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学校工程”和“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本地贫困地区学校工程”、2004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2003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农村学校“保运转”目标的实现,满足了农村中小学生“有学上”的基本需求。第二个方面的政策在于支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以不断提高农村教育的“软实力”、满足农村孩子“上好学”的需求。针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师资力量薄弱、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新教师补充困难等突出问题,中央政府连续实施了五个方面的特别性支持措施,帮助农村地区引进优质师资。分别是,2006年国家多部门联合启动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2004年教育部实施的“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2006年起教育部实施的“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2003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简称‘三支一扶’计划)”和共青团中央组织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07年起国家实施的“引导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的师范生免费政策”等。一系列对农村教育的特别性支持政策,不断强化了支持农村教育的政策导向,有效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了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