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南北问题”(4)

作者:刘超 更新时间:2011-02-26 16:24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南北问题;人才流动;制度设计;知识共同体;两栖人。
【职称论文摘要】
事实证明,中国学术体系的现代转型与现代中国知识界之构建一样,都得力于与留学归国生;后者对现代中国知识界有特殊意义。 其实,早在这批庚款生大规模返国之前,现代中国知识界之构建即已开始。现代意义上的文、法


  
  事实证明,中国学术体系的现代转型与现代中国知识界之构建一样,都得力于与留学归国生;后者对现代中国知识界有特殊意义。
  其实,早在这批庚款生大规模返国之前,现代中国知识界之构建即已开始。现代意义上的文、法、理、工诸科的奠基和草创工作在1910年代的京津地区就已完成;除工科主要由北洋大学承担外,文、法、理诸科的发轫工作都在北大完成。不少开风气者,创建了各学科最初的基本框架。
  但,这一切都还仅仅是草创性的工作,仅使北大初具现代大学之雏形。其在课程设置、师资结构、校风营造等方面它明显空疏滞后,特别是学术上严重缺乏原创性成果。直到1922年,受过优质西式训练的胡适都自承北大“至今还不曾脱离‘裨贩’的阶段”,远远谈不上“创造学术”。正待这些工作逐步开展示,北大却日渐低迷。这一工作只能另待他处。而此时,东大与清华先后挑起了大梁。如果说,现代学科在中国主要草创于1910年代的北大的话,那么,其现代转型和初步成型,则精进于1920年代中前期的南高—东大,成型于1925年后的清华。清华首创了中国的研究型大学。而这一开拓工作,正是依赖于庚款生。然而,庚款生涉足的范围不止于东大和清华,其贡献亦绝不止于此二校。与东大关系渊深的金陵、浙大,与清华渊源甚密的燕京、南开,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这批留洋学子。随着这批人物遍布,其影响蔓延、拓展到了各个角落。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兼具中西背景的南北名校群、学人群。
  1920年代后半叶开始,欧美归来的少壮派学人开始了其主流化过程,迅速取代了原留日生在知识界的主流地位,至1930年前后即成为南北各大学的中坚。凡其所到之处,便学科勃兴,名校骤起。此派教授的主流化,客观上导致了以欧美派教授,特别是以庚款生为主力的大学的地位迅速抬升,其中最明显的是清华、东大(中大)以及南开、燕京,而老牌大学如北大、北师大等则地位有回落。至于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的山西大学,则沦落为二流院校。如果我们仔细分析1920年代南北名校的头面人物,我们会发现,各校、各学科的头面人物往往都属于此种类型,他们数量虽少,但质量甚高,能量极大。
  也正是在留欧留美学人尤其是庚款生手上,中国学术界开始了现代转型,几乎所有现代意义上的科学都由此崛起并在1920年代归国的留学生手上完成转型。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具体学科的嬗变看出。这在数理学科就非常明显。到1930年为止,中国学者在国外以数学工作获博士学位的有十六人,他们分别成为各校的学科奠基人,而其中归国最早、资历最深、创办系科最早的、泽被最广的两位元老胡明复和姜立夫,都是庚款生。截止1925年前后,业已归国的少壮派留日生至少在五万以上[37];留美归国的少壮学人,仅有千余人,其中作为核心力量的庚款生仅620人,占1/3强;此中,服务于知识界者二百余人[38]。然而,正是这二百余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留美生、尤其是庚款生的威力和绝对优势,越到后来就越是分明。
  1910年代,国内大学甚寡,相当一部分归国学人,都云集在有数的教育中心,尤其是北大。1920年代后,才有长足进步。尤其是“民国十六年国府成立后”,学术机关团体“蒸蒸日上”[39]。但直到1920年代初,北大教师仍以留日学生居多(另有少量留德留英者),尤其是文科方面,更是以太炎门生一家独大。而东大和清华一开始即以留美学生居绝对优势。如果说现代学科的奠基是由留日(个别留德)学人在1910年代的北大来完成的,那么,其转性和基本成型则赖于1920年代由留美学生大规模归国而崛起的东大和清华。 庚款考试网罗了其时国内大量最优等的少年才俊。1910年代初,庚款生占留美中国学生的半数以上。因此,清华前期的这批庚款留美生,日后成为中国最卓越的知识团队。他们回国后,短短几年内即立等成为国内知识界的中坚[40]。到抗战前,南北各学术机构共约五千名有留学背景的教师(研究员),内中受过完整训练者,往往都成为各院校的骨干,这大概有二千人(几乎都是留欧美派),其中有六七百属于庚款生,占三分之一,他们大都成为大牌教授[41];尤其是各学科的头面人物,半数以上都是庚款生。
  就学术史意义上,他们为日后的学衡派、新月派、战国策派奠定了基础。他们成为日后数十年中国知识界的中坚。在1948年后,亦成为国内外的院士。当然,这远非其全部。人事问题的背后,隐含着思想观念脉象。这批庚款生不仅在中国教育史极有意义,在思想史上亦颇有地位。他们基本奠定了清华、中大、浙大、南开乃至北大等名校的主要班底,成为清华学派、北大学派和东南学派(假如有的话)的人才渊薮。而上述三派,正是迄今公认的较成型的三个以院校为基础的学派。
  1930年前后,大部分晚清出国的人物都已淡出一线,学界中坚已主要是1909-1930年间放洋的学子。庚款生的存在,使得中国在短短一二十年内就搭建起了一个相对成型的知识共同体,一个现代意义学术体系的也就从南到北奠定起来了,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权势网络”和知识共同体。就地域来说,他们已覆盖了南北和沿海内地的各大院校;就领域来说,他们不止于知识界;就学科来说,他们也涵盖了文、理、法、工、农医的等各大学科,将西方的思想资源引入其中。庚款生大规模归国的十年之内,在几乎所有大学科及下属一级、二级学科中,均已开创和奠定了基本格局,经过此前两代人的努力,已初步开创了现代新的知识共同体的格局和规模,形成了接近世界领先水准的优秀团队[42]。可以相信:以如此的进度,完全有望在此后一二代人的接续努力(即在20世纪中叶之内)实现,世界一流的知识共同体在中国之出现确已指日可待。若非日后几十年的波折,中国知识共同体必是另一局面。
  有资料表明,终晚清民国之世(1872-1949年)近半数中是自费生;1929年前公费生并不太多,庚款留学是最主流的留美渠道,而清华留美的1825人占其中相当比重。他们跻身于北大、清华、中大等名校。所有这些,都基本奠定了中国知识界的基本格局。
  显然,以上述庚款留学生为翘楚的数千名精英知识分子不仅已构成一个知识共同体,而且是个卓富活力的知识共同体。这可从各学科看出来。这些人物,都是无可争议的奠基人。他们几乎都在1910年前后留洋赴美,1920年前后学成归国,主要在东大和清华两个教育重镇开始和基本完成了开拓性工作,完成了中国现代学科体系的建立塑造。在此后二十余年中,他们通过高效的流动,促成了南北东西各大学的先后崛起,促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学科体系的全面成型和真正建立。1930年代前后纷纷涌现的各专业性学会的头面人物,几乎是清一色的留学欧美者,尤其是庚款生[43]。据不完全统计,民国年间成立的自然科学组织(全国性专业学会)有二三十个,其中主要带头人大都是庚款生,他们是中国知识界的业务中坚,亦是行政骨干。因此,谓之庚款生开辟了一片天地、占据了半壁江山,毫不为过。1948年,经反复淘汰当选的八十一名院士中,仅清华旧制部的庚款生就有三四十人。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