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观:西方的“天人分离”与中国的“天人合一”

作者:何丽野 更新时间:2010-09-14 10:43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时间;中西方哲学;术数
【职称论文摘要】
时间是人类哲学和科学共同的研究对象。西方哲学的时间观与中国哲学与术数的时间观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西方哲学认时间为本体之外,中国哲学认本体为时间本身;西方传统哲学的时间观是“天人分离”的,把人的活动与时间的进程分离开来;中国传统哲学与术数对时间的理解是“

 时间观在哲学和科学研究中有很特殊的地位。它是哲学和具体科学(例如物理学)都研究的对象。在国内学术界,时间观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①。本文从中西方哲学“天人合一”与“天人分离”之观念的不同研究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术数的时间观之异同,并指出中国哲学和术数把人的生存活动与时间、空间联系在一起的“天人合一”时间观在当代思想中的新的意义。
  一
  一直以来,人们对时间的研究有两个不同的维度:一是内在的时间观,这是人们从主观体验出发去感觉事物运动变化造成的。这个意义上的时间观比较强调时间的一维性;二是外在的时间,即用物理参数来测量的时间。这个意义上的时间观多是循环论的。古希腊人对时间的理解已经包括这两个维度,但总的说来是后者多些,阿那克西曼德说:“在这些世界中每一个根据可能持续的年岁,此时灭亡了,彼时又再生成。”?②毕达哥拉斯认为:“已经发生过的事物还会以循环的方式重新发生,没有什么纯新的事物。”?③赫拉克利特那句著名的话:“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④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前苏格拉底哲学对时间的一个代表性的观点,而他的另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则可以视为从主观感觉出发的内在时间观。
  西方哲学从一开始就把时间排除在形而上学之外。形而上学的研究可以说起源于古希腊人对时间的恐惧。罗素说,哲学研究起源于人们要去追求那种时间之外的“永恒”:“追求一种永恒的东西乃是引人研究哲学的最根深蒂固的本能之一。它无疑地是出自热爱家乡与躲避危险的愿望。因而我们便发现生命面临灾难的人,这种追求也就来得最强烈。宗教是从上帝与不朽这两种形式里面去追求永恒。上帝是没有变化的,是没有任何转变的阴影。死后的生命是永恒不变的。……有哲学倾向的神秘主义者不能够否认凡是在时间之内的都是暂时的,于是就发明一种永恒的观念;这种永恒并不是在无穷的时间之中持续着,而是存于整个的时间过程之外。……像赫拉克利特所教导的那种永恒流变的学说是会令人痛苦的,而正如我们所已经看到的那样,科学对于否定这种学说却无能为力。哲学家们的主要雄心之一,就是想把那些似乎已被科学扼杀了的希望重新复活起来,因而哲学家们便以极大的毅力不断在追求着某种不属于时间领域的东西。这种追求是从巴门尼德开始的。”(注:[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74-77页。)巴门尼德认为哲学不应该认同赫拉克利特那种“一切皆流,无物常驻”的思想。不应该研究感觉经验,因为它在时间之中,是流动的、因人而异的,只是“意见”。哲学研究的应该是超出感觉经验以外的、永久不变的、普遍性的“知识”。芝诺关于“飞矢不动”、“阿喀里斯追不上乌龟”的悖论,进一步指出了事物运动中的时间的流动性与逻辑性之间的矛盾,即哲学如果去研究时间与运动的话,就会永远陷于自相矛盾之中。
  西方形而上学的鼻祖柏拉图明确地把时间排除在形而上学的研究范围之外。他认为,现实的时间中的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哲学研究的应该是理念世界而不是摹本世界。只有在感官世界中的事物才有运动变化,因此才有“过去”和“将来”。但对于理念世界来说,它永远是“现在是”。理念是在时间之外的。柏拉图这个观点被亚里士多德继承下来了。亚里士多德是在《物理学》而不是在《形而上学》当中研究时间的。亚里士多德把时间排除在哲学研究范围之外,他认为,哲学不是要研究时间中变化的现象,赫拉克利特那种“既是又不是”的说法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哲学应该研究事物中不受时间影响的、不变的本质,即“是何以为是”。这样就形成了后来被黑格尔称之为静止、孤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时间观,被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普遍接受。基督教认为,上帝是在时间之外的。上帝在创造世界的同时也创造了时间,所以,如果有人问:上帝创造世界“以前”在干什么,这个问题是错误的,因为这里没有“以前”。上帝创造世界就是时间的开始。中世纪神学家圣奥古斯丁说:“世界与时间都有一个开始。世界并不是在时间中被创造出来的,而是与时间一起被创造出来。”(注:转引自[英]保罗•戴维斯《上帝与新物理学》,徐培译,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另外,基督教的时间观并不是循环论的而是一维的。这点与古希腊哲学不同。在基督教看来,耶稣的生、死、和他上十字架受难,都是唯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人类学和宗教史学家埃里阿德(Micea Eliade)说:“(时间)这种无尽循环的老调,基督教企图一下子将它超?越。”(注:转引自[英]彼得•柯文尼、罗杰•海菲尔德《时间之箭》,江涛等译,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 ?
  德国古典哲学开始把时间纳入哲学的视野。康德在批判传统形而上学中提出了主体性的时间观。认为时间是认识的内感形式,又是一切现象的先天的形式条件。客观世界并没有什么时间可言,只有一个现象接着一个现象的生成变化,是人以时间和空间把这些感性材料加以整理,才出现了因果关系,出现了像过去、现在、未来这样的时间观念。黑格尔的时间观与康德有所不同。在黑格尔看来,世界不过是“绝对理念”的逻辑过程的外化,时间即是逻辑的展开。所以时间是没有单独的地位的。他有一句名言:“太阳底下没有新的东西。”恩格斯批评说:“在黑格尔看来,自然界只是观念的‘外化’,它不能在时间上发展,只能在空间扩展自己的多样性,因此,它把自己所包含的一切发展阶段同时地、并列地展示出来,并且注定永远重复始终是同一的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9页。)但恩格斯仍认为黑格尔在哲学时间观的发展上有很大意义。因为他第一个把“存在”本身看作是时间当中的而不是处于时间之外的:“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2页。)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论文网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