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观:西方的“天人分离”与中国的“天人合一”(3)

作者:何丽野 更新时间:2010-09-14 10:43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时间;中西方哲学;术数
【职称论文摘要】
三 中国传统时间观与西方思想既有相似乃至相同之处,又有所不同。相同之处在于:中国时间观也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内在的时间观。如孔子在《论语》中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篇》第九)这个意义上的时间是为内


  三
  
  中国传统时间观与西方思想既有相似乃至相同之处,又有所不同。相同之处在于:中国时间观也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内在的时间观。如孔子在《论语》中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篇》第九)这个意义上的时间是为“内圣”即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和内心修养服务的;另一个是客观的外在时间观,中国哲学常以“时”简称。与西方早期思想一样,中国传统的“时”也是循环论的。例如《周易》以六十四卦组成“卦气”表示一年十二个月,就是一个循环过程。邹衍有“五德始终”的思想。老子说,道是“周行不殆”,“道曰逝,逝曰远,远曰返”,也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相异之处在于:西方思想是“天人分离”的,即把时间(天)与人的活动分开来看,认为人的活动与时间无关;中国思想是“天人合一”的,即认为时间(天)即在人的活动之中,时间会影响人的活动,人的活动也会反过来影响时间。另外如果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则西方哲学认为时间中的变化无法掌握,基督教认为时间有一个开端,所以西方人要去追求时间之外的永恒不变的“存在”,出现了纯逻辑的“形而上学”;但中国哲学却认为时间本身即是永恒。所以中国哲学的“形而上”的“道”本身即是时间。
  首先,中国哲学认为,本体是“生”,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太极”、“天”的存在形态和功能都表现为“生”:“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传•系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二十五章)。张载说:“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相感之性,是生?纟因?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语道者知此,谓之知道;学《易》者知此,谓之见《易》。”(《正蒙》)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图说》)这个“生”不是离开时间,相反地,它是在时间中“行”,在行中“生”。孔子认为“天”是“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周易》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辞上》),老子说道是“周行不殆”,这些都是把本体看作“生”中的也就是时间中的存在。所以中国哲学并不排斥对时间的研究,不仅不排斥,而且中国哲学认为,只有研究了时间,才能认识“道”。《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意思是研究了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就接近了“道”。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第七章),也是同样的意思,即人们应该通过对“天长地久”(时间)的研究来达到“道”。
 二是中国哲学有“时势”的思想,强调人的活动与时间的一致性。前面说过,西方的传统形而上学与时间无关。牛顿的时间观是完全外在于人的;而像现代海德格尔和柏格森的时间观,又只是单纯个人主观体验的时间。人虽然在时间中活动(“向死而在”),但时间不能影响人的活动本身。但中国的时间观认为时间要直接影响人的活动,在不同的时间中所从事的活动结果完全不同。这样形成了“时”的思想,这个“时”的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各种具体实务如农业、军事、医学等当中。如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孙丑上》)再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梁惠王上》)。《吕氏春秋》、《礼记》等对这个意义上的时间也论述较多。二是体现在哲学本体论上。东汉时期易学家们提出“卦气说”,把《周易》的每一个卦都看作一个“时”,实际上也就是社会事物的发展过程。王弼说:“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王通说:“卦也者,著天下之时也。”程颐说:“看《易》且要知时。”吴澄说:“时之为时,莫备于《易》。”(注:转引自李光地《周易折中》卷首纲领二、三。)孔颖达把“时”分为四种:“一者治世,颐养之时是也;二者乱世,大过之时是也;三者离散之时,解缓之时是也;四者改变之时,革变之世是也。”(《周易正义•豫卦》)清代易学家李光地则把《周易》当中的“时”之所指分为四类:消息盈虚之时、指事言时、以理言时、以象言时。(《周易折中》卷首纲领)
  “时”在中国哲学存在论意义上有时候又叫做“势”。《周易》说:“天行健,……地势坤。”(《象传》)在时间中的“行”与“势”共同形成自然的运行过程。老子认为万物产生过程是“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老子》第五十一章)。道是万物最终的决定力量,但道要体现为道、德、物、势四种形式,分别完成生、畜、形、成四个过程。“势”是万物“成”的最后的条件。王夫之总结了三千年中国社会历史和哲学思想的发展,提出了“理势合一”(注:王夫之这里的“理”是规律性的意思,“势”指的是本质。两者有点差别:一个着重于事物的动态,一个着眼于事物的静态。但在近代哲学辩证思维产生以后,两者一般可以通用。即本质就是规律。)
  的思想,认为理在气中,气的运行就是“势”,因此,他明确地说:“势之必然处见理”,“势既然而不得不然,则即此为理也”, “势字精微,理字广大,合而名之曰天”(《读四书大全说•孟子》)。这里的“势”指的是人的历史活动的过程。他把“理”与“势”合而名为“天”,这就是在时间上的“天人合一”观了。
  四
  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时间观来自于术数。术数又称数术,指的是中国古代以阴阳五行思想去解释和推算社会与人生命运、人事变化的一种活动,包括星占、卜筮、六壬、命、相、拆字、起课、堪舆、占候等等。术数这个概念最早出于《汉书•艺文志》,后世沿用(注:《汉书•艺文志》把术数图书分为六种: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并说:“数术(该书在另一处称之为术数——引者)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由于古代医易不分,医术有时也被归入术数。后来,医学、天文和历法从术数中分离出去,至《四库全书》时,术数专指以阴阳五行来推算人事命运变化的方术。可参见《中国术数概观》(卜筮卷•前言),郭志城等编著,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年版。)。术数是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在中国古代思想中起着一个“实证”的作用。如果离开了术数,中国哲学中很多思想观点都是难以理解的(注: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在《论术数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哲学研究》2003年第11期);《论术数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不在场”》(《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中都作了论述,可参看。)。关于时间就是这样。为什么中国哲学会有“天人合一”的时间观?那是因为传统术数(医、筮等)把人与时间都看作由阴阳五行组成,并且在运行过程中相互影响。这个时间观起源于《周易》“卦气”,但比较具体地提出来的是《黄帝内经》,它以五行表示时间,五行构成四时:春木、夏火、秋金、冬水(注:为了能使五行与四季一致,《内经》还在四季之外再加了一个季节“长夏”,长夏为土。也有的术数(如《周易》与八字术)把各季的最后一个月作为土。)。时间的循环被看作是阴阳五行的循环:“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同时又认为人也是由阴阳五行组成,五脏对应于五行:肺金、肝木、心火、脾土、肾水。由于人与天的组成一致,所以,人的活动与时间互相影响。如特定的时间变化会影响人的健康:“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气失应,草木晚荣,肃杀而甚,……岁火不及,寒乃大行,长政不用,物荣而下,凝惨而甚,……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化气不令,草木茂荣,飘扬而甚,……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长气专胜,庶物以茂,……岁水不及,湿乃大行,长气反用,其化乃速,暑雨数至。” 太过与不及都是由于人体内脏不能适应时间的阴阳五行的变化造成的,为了保持健康,人们就应该注重养生之道,要顺天(季节中的阴阳五行)而行,所以《内经》总结说:“承天而行之,故无妄动,无不应也。卒然而动者,气之交变也,其不应焉。”(以上见《黄帝内经•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论文网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