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纵载横”与无远弗近(2)

作者:陈业新 更新时间:2010-09-14 10:48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燕蓟地区; 交通地理; 秦汉时期
【职称论文摘要】
齐桓公北征孤竹,未至卑耳溪中十里,闟然而止,行十里,果有水曰辽水。表之,从左方渡至踝;从右方渡至膝。已渡,事果济(注:刘向著、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辨物》,中华书局1987年版。)。 据此可知桓公北征孤竹,曾渡辽水。


  “齐桓公北征孤竹,未至卑耳溪中十里,闟然而止,……行十里,果有水曰辽水。表之,从左方渡至踝;从右方渡至膝。已渡,事果济”(注:刘向著、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辨物》,中华书局1987年版。)。
  据此可知桓公北征孤竹,曾渡辽水。《管子•小问》等对此事也有记载,然未载齐军所渡是辽水;《水经注》援引《管子》文,却把此事记入“濡水”,齐军在进攻孤竹前,曾渡濡水即滦河(注:明代薛虞畿《春秋别典》卷2《鲁庄公》、彭大翼《山堂肆考》卷24《地理•见俞儿》均云齐桓公是渡河而“斩孤竹”。)。对《说苑》之辽水,有学者认为当作濡水(注:贾敬颜:《东北古代民族古代地理丛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页。)。这样,齐军要攻孤竹,需先渡滦河,证明孤竹城即卢龙在滦河东、滦县在滦河西,故江永“孤竹,今永平府滦州”之说不确。
  
  最后为令支等部族(国)与山戎的关系,即究竟是被山戎占领,还是彼此为联盟。此事涉及令支等部族(国)与山戎所在地间的交通问题,其间有数百公里之遥,山戎是通过何一交通路线控制令支,或与之形成联盟的。对山戎与令支等部族(国)间的关系,《热河志》称令支、孤竹之地皆为山戎所据(注:《钦定热河志》卷56《建置沿革二•周秦汉》。),不确。因为韦昭注《国语•齐语》时就指出:令支、孤竹,“山戎之与也”。“与”,或谓“党与”、“同盟者”。高诱注《战国策•齐策二》“韩齐为与国”曰:“相与为党与也,有患难相救助也”。杨倞注《荀子•王霸》“约结已定,虽睹利败,不欺其与”云“与,相亲与之国”;或谓“亲附”、“附从”。如韦注《国语•齐语》“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已”云“与,从也”。据此可知《热河志》所谓“令支、孤竹之地皆为山戎所据”不确,令支等部族(国)与山戎间是联盟或附从的关系,或以联盟为主,《北京历史纪年》称之为“部落联盟”(注: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北京历史纪年》编写组:《北京历史纪年》,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第7页。),恰当。而彼此联盟或附从关系的形成,主要在于:第一,都为边远部族,在生产方式、文化和生活习性等方面具有相似或相同或相通性;第二,彼此交通便利,来往方便。 那么,令支等部族与山戎间的交通路线怎样?山戎居大凌河一带。限于生产力水平,古代开辟道路,常依山傍谷,在山谷低缓处翻越分水岭。居于大凌河一带的山戎,要到达令支、孤竹所在滦河下游一带,首先要逆大凌河而上,经今喀左大城子,然后向南,顺大凌河南源支流而行,再于白狼县折向西南,经黑山与七老图山-努鲁儿虎山间谷地行进,越过刀尔登,进入滦河支流青龙河上游,顺河而下至卢龙(孤竹),由卢龙渡滦河(濡水),沿滦河北上至迁安西(即旧令支)。反过来,桓公出军令支、孤竹,即从今北京出发,向东经华北平原北端的河北玉田、丰润(秦汉土垠),然后沿燕山东南北上,至迁安西(即春秋令支),“刜令支”后,再顺滦河西岸而下,至青龙河(玄水)入滦水处渡滦水,至卢龙。这样,以令支、孤竹为中介点,因山戎侵燕、齐桓公伐山戎的军事活动,一条燕蓟通往东北的道路被打通了(注:《关于华北通往东北古代道路考察暨学术讨论会的报告》、《辽宁省朝阳地区古代入中原道路考》,载《华北通往东北古代道路考察暨学术讨论会会刊》,第13、45页;《辽宁公路交通史》第1册,第3页。)。
  与卢龙道相比,无终道相对曲折,里途略远,但因通过地区为平原或河谷,无崇山峻岭,故道路状况要好。顾祖禹曾说:“春秋时,山戎尝为燕患,齐伐山戎以救燕。盖其地控据高深,直走燕都,六驿而近,方轨并辔,无山溪、关隘之阻也。”(注:《读史方舆纪要》卷17《北直八•永平府》。)1955年以来,沿此道的青龙河谷和大凌河谷地区,出土了大批商周青铜器和兵器,表明当时其地已是沟通东北与中原的重要孔道(注:《关于华北通往东北古代道路考察暨学术讨论会的报告》,载《华北通往东北古代道路考察暨学术讨论会会刊》,第13页;《辽宁公路交通史》第1册,第3-4页。)。秦汉时,无终道仍为东北诸民族与中原频繁往来的陆路要道,是通往东北“较为便捷”的道路,特别是右北平郡内移后,“卢龙之途遂渐阻塞,仅无终一道尚为往来于塞内外者所必经”(注:史念海:《河山集》4集,第573、 594页。)。
  3、傍海道,即依傍近海的道路。颜注《汉书》武帝元封五年(前106)武帝“北至琅邪并海”:“并读曰傍。傍,依也。”故“傍海道”又称“并海道”(注:王子今:《秦汉时代的并海道》;《秦汉交通史稿》,第31页。)。史念海曾指出,秦汉东北诸郡濒海之处,地势平衍,易修道路,故由广阳(今北京)到东北之途最方便。自碣石循海东行,可达辽西、辽东,并远抵朝鲜。武帝时,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而东征朝鲜,左将军荀彘出兵辽东以佐之,荀氏之师所行即为并海道(注:《史记》卷115《朝鲜列传》;《河山集》4集,第573、594页。)。
  傍海道名始见于《三国志•武帝纪》曹操北征乌桓“傍海道不通”。由此初知傍海道从今蓟县出发,然具体路径,文献载之不详,学界研究结论也彼此纷纭(注:辛德勇:《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第4页;《华北通往东北古代道路考察暨学术讨论会的闭幕词》、《关于华北通往东北古代道路考察暨学术讨论会的报告》,载《华北通往东北古代道路考察暨学术讨论会会刊》,第5、12页。)。但可以肯定:傍海道是秦汉时华北通往东北交通道路之一。该线从蓟县出发,经卢龙和山海关等要塞,可达辽西、辽东乃至朝鲜半岛(注:或云傍海道路线是:经蓟县、玉田、丰润、卢龙,出榆关,由绥中而溯六股河,经建昌、喀左而达朝阳,再经义县过辽河,至辽阳(《辽西通往中原古道交通之考察》,载《华北通往东北古代道路考察暨学术讨论会会刊》,第87-88页)。)。否则,曹操不会把它作为北征的首选行军路线。但因傍依大海,每逢雨季,该道积水严重,通行状况极差;加之沿途人烟稀少,四野荒芜,该道在秦汉时并非通往东北的主道(注:辛德勇:《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第2、5页;《华北通往东北古代道路考察暨学术讨论会的闭幕词》,载《华北通往东北古代道路考察暨学术讨论会会刊》,第5页。)。
  二、北去方向
  主要指西北和北偏东向。由北京通向北方道路,一般经军都山、燕山间峡谷山口,主要乃西北方的南口-居庸关和偏东北的古北口。人们通常把经过该二关口的必经之路,各称居庸关道和古北口大道(注:侯仁之:《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第353页;尹钧科:《北京古代交通》,第5页。)。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论文网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