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纵载横”与无远弗近(3)

作者:陈业新 更新时间:2010-09-14 10:48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燕蓟地区; 交通地理; 秦汉时期
【职称论文摘要】
1、居庸关大道。南口位于北京小平原西北隅军都山、西山交接处。由小平原出发,从南口入山,穿峡谷,经居庸关,翻八达岭转向西北,沿今洋河(秦汉于延水)而上,经宽阔山间盆地,可上内蒙古大高原(注:侯仁之:《北京城:历史发


  1、居庸关大道。南口位于北京小平原西北隅军都山、西山交接处。由小平原出发,从南口入山,穿峡谷,经居庸关,翻八达岭转向西北,沿今洋河(秦汉于延水)而上,经宽阔山间盆地,可上内蒙古大高原(注:侯仁之:《北京城:历史发展的特点及其改造》,《历史地理》第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是为居庸大道。
  秦汉时,居庸道路线基本不变:从北京出发,经南口、居庸关,在延庆南越八达岭,顺今官厅水库所在谷地西南行,在河北内桑干河(秦汉治水上游)、洋河入官厅水库处,沿洋河西北行,迭经怀来、宣化、万全、怀安、内蒙兴和等地,进入内蒙高原。该道是秦汉燕蓟通往北方的要道。秦时上谷郡治所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位处居庸道上;西汉幽州刺史部上谷郡的15县中,有沮阳、昌平、军都、夷舆、居庸、泉上、涿鹿、且居、下落、潘县、茹县、广宁、宁县(西部都尉治所)等13县,并州刺史部代郡所辖马城(东部都尉治所)、延陵、且如(中部都尉治所) 等县,都处在该道上;东汉幽州刺史部上谷郡所辖8县中,有沮阳、居庸、涿鹿、下落、潘县、广宁、宁县(护乌桓校尉治所)等7县,幽州代郡马城和广阳郡辖县昌平、军都等,也处该道上(注:《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下》及颜师古注、《后汉书•郡国志五》;《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册,第17-18、27-28、61-62页。)。上述秦汉郡县在居庸大道及附近的分布情况,基本上反映了该道在燕蓟交通北方方面的突出地位,说明该道在保证秦汉政府对上述边远县域的行政管理上拥有不可小觑的意义。
  由于居庸道北通蒙古高原,南连华北平原北端,秦汉北方异族部落欲进入中原,只要沿今永定河支流洋河东南下,即可攻略沿途县城,侵扰上谷郡所。该道同时也是秦汉政府抗击异族入侵的要道之一。笔者粗略统计,两汉时匈奴、鲜卑、乌桓等北方异族部落入侵幽燕和两汉政府出击活动中,至少一半涉及上谷(注:《史记》卷11《孝景本纪》、卷108《韩长孺列传》、卷110《匈奴列传》,《汉书》卷6《武帝纪》,《后汉书》卷4《殇帝纪》、卷5《安帝纪》、卷6《顺帝纪》、卷85《东夷传》、卷89《南匈奴列传》、卷90《乌桓鲜卑列传》。)。由于来去交通便利,异族军队不仅入侵频繁,且有时南下甚深,如安帝元初五年(118)和建光元年(121),鲜卑军队就曾寇犯居庸险塞。
  和平年代, 居庸道又是汉夷商贸往来的纽带。汉代在塞上宁城(今河北万全)设“胡市”(注:《史记》卷110《匈奴列传》,《后汉书》卷90《乌桓鲜卑列传》、卷48《应劭传》、卷73《刘虞传》。),允许汉夷民间贸易,幽燕因而成为国内一商贸活动频繁地区。由于来往道上的人员众多和成分复杂,为加强交通、贸易管理,秦汉政府还在居庸险隘设有关卡(注:《后汉书》卷1下《光武帝纪下》李贤注。),出入者需要出示地方行政机关发放的通行凭照(注: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第394页。)。
  2、古北口大道。该道因由密云东北古北口出而得名。因道经秦汉重镇平刚, 故道又名平刚道(注:《华北通往东北古代道路考察暨学术讨论会会刊》;《河北公路运输史》第1册,第26页。)。古北道的存在,所据有三:(1)自秦在东胡置渔阳、右北平等5郡以来,几郡秦汉并存。右北平、渔阳郡相邻,按秦汉惯制,彼此间当有道路相连。(2)据两《汉书》等,秦汉北方异族频繁寇边,屡攻右北平,入渔阳,也表明二者交通便利。同时,汉军多次出击入侵者,通常由渔阳出发,从右北平迂回北上,对之形成包抄之势(注:参见《内蒙古古代道路交通史》,第29页。),也说明渔阳、右北平间有道路可通。(3)《太平寰宇记》引《冀州图》:周秦汉魏以来,前后出师北伐,惟有三道。其中“一道,东北,发向中山,经北平、渔阳,向日(白)檀、辽西,历平冈,出卢龙塞,直向匈奴左地”(注:《太平寰宇记》卷49《河东道十》。)。表明从今北京出发,可达右北平所在地平冈,并抵达匈奴左贤王行在。
 古北道具体路线怎样,传世文献直接线索甚寥。学者较多引用者,为《冀州图》所载。但在理解上存在问题,即将其所载看作一条线路,似不妥。因为既然“经北平、渔阳,向日(白)檀、辽西,历平冈”,“出卢龙塞”又从何谈起,白檀和卢龙塞,西北与东南,南辕北辙。实际上,《冀州图》记载的入塞东北,为泛言,可能包括两条路线:一是北平—渔阳—白檀—平刚—匈奴左地,二是北平—卢龙塞—辽西—匈奴左地。后者当为卢龙道,前者则为古北道即平刚道。
  关于秦汉古北道走向,学界也有分歧,根源在于右北平郡治所何在。不少研究认为右北平治今内蒙宁城附近,古北道线路为:由今北京东北行,经密云西南(渔阳县),出古北口东北向前进,经河北滦平东北(白檀县)渡滦河(濡水),由平泉(西汉字县)北上,抵内蒙宁城附近(右北平郡治所)(注:《关于华北通往东北古代道路考察暨学术讨论会的报告》、《辽宁省朝阳地区古代入中原道路考》,载《华北通往东北古代道路考察暨学术讨论会会刊》,第13-14、45-50页;《东北古代交通》,第163页;《内蒙古古代道路交通史》,第18页。另有两种说法,参见《河北公路运输史》第1册,第26页;李廷俭《从两座古桥和出土文物看凌源古代交通和道路发展情况》,载《华北通往东北古代道路考察暨学术讨论会会刊》,第93页。)。
  对右北平郡治宁城说,这里略作辨析。宁城处老哈河上游,作为右北平郡治所,西汉时,平刚在抵抗或出击异族入侵上,具有重要的地理价值和军事意义。鉴此,古北口道肯定经过平刚;同时,沟通渔阳的平刚,自然与其时的辽西郡有道相连。辽西郡治所(秦、东汉治今辽宁义县西,西汉在今阜新西南)地处今大凌河流域,横亘辽西郡治所与宁城间的,是与大凌河平行的努鲁儿虎山,宁城与辽西治所各处努山西北端山麓和东南丘陵。如右北平治宁城,则古北道在从平泉向东北行近200华里到宁城后,又翻越努山,进入大凌河流域;或由宁城向西南返回,从凌源附近的大凌河北源进入大凌河流域。不论由何一路从宁城进入辽西郡,或翻山或绕道,都有悖常理。而平刚若在凌源西南,则由平泉向东北行,可直接进入大凌河流域,绕道、翻山之苦自不存在。所以,笔者认为西汉右北平治所位于凌源西南的说法较为合理。
  综上,笔者以为古北道走向应是:自广阳蓟县出发东北行,经渔阳出古北口,东北行经白檀,渡濡水,循水东南行,于今承德折向东北,趋字县,再由平泉抵平刚(今凌源西南),与卢龙道合。两汉时的渔阳、右北平郡特别是前者许多辖县都处该道上或附近。据《汉书•地理志下》,西汉渔阳郡12县中,渔阳、狐奴、路、安乐、厗奚、犷平、要阳(都尉治)、白檀、滑盐等9县位处道上或附近;右北平郡已知故址者,有平刚、字县等位于道上。另据《后汉书•郡国志五》,东汉渔阳郡9县,渔阳、狐奴、潞、安乐、傂奚、犷平等6县位道上或附近。东汉时,北方疆域萎缩,右北平内迁,古北道西汉时所达地区基本为鲜卑所据,所辖县无一与该道相近。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论文网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