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纵载横”与无远弗近(4)

作者:陈业新 更新时间:2010-09-14 10:48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燕蓟地区; 交通地理; 秦汉时期
【职称论文摘要】
古北道开拓较早,至少春秋战国时该道就承担着沟通华北与东北的任务。战国时,由燕都东北行,经后来的渔阳郡治所,沿大凌河谷至于辽西治所,再东渡辽水而至于辽东郡治襄平(注:史念海:《战国时期的交通道路》,《中国历史地


  古北道开拓较早,至少春秋战国时该道就承担着沟通华北与东北的任务。战国时,由燕都东北行,经后来的渔阳郡治所,沿大凌河谷至于辽西治所,再东渡辽水而至于辽东郡治襄平(注:史念海:《战国时期的交通道路》,《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第1辑。);另有研究指出,尽管古北道早见通行,但因险狭崎岖,去往东北方向极为不便,一直没有成为经常性通途,迄唐为止,在交通东北方面,古北道的作用难匹于卢龙道(注:辛德勇:《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第2-3页。)。不过,该道西汉时在出击北方异族武装入侵方面具有他途无法取代的作用,则从另一侧面表明它在秦汉时的价值(注:李文信:《西汉右北平郡治平刚考》,《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成立大会会刊》,1981年;《辽宁省朝阳地区古代入中原道路考》;《北京交通史》,第31页;《东北古代交通》,第24、181-183页。)。
  三、西往方向
  包括西线北边道和西南飞狐道两条道路。
  1、北边道。北边道因地处秦汉北陲得名。兴筑此道,与古长城关联甚密。战国时,赵、燕等国为抵御外族内侵,于其北境修筑长城,并修建了几与长城平行的北方道。因此,燕蓟通往西部的北边道,至少战国时就存在。《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游说燕文侯:“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踵道数千里”。《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说燕“西有云中、九原”。“索隐”:“《地理志》云中、九原,二郡名,秦曰九原,汉武帝改曰五原郡”;“正义”:“二郡并在胜州也。云中郡城在榆林县东北四十里,九原郡在榆林县西界”。云中始置于赵武灵王,在今内蒙托克托东北;赵邑九原,在今包头西;赵国代郡,在今河北蔚县东北;燕郡上谷,秦治今河北怀来东南(注:《中国历史地图集》第1册,第37-38页;第2册,第9-10页。)。苏秦所说表明,在今包头—托克托—蔚县—怀来一线,燕、赵两国为防匈奴,其间有道路相连。该道为当时燕国通往西部的一条主要道路(注:史念海:《战国时期的交通道路》。)。
  
  秦汉时,北边道仍为幽燕通往全国的重要道路之一(注:史念海:《河山集》4集,第594页。)。秦时为防御匈奴,大修长城;为控制国内各地,“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注:《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大筑道路。秦代经营的交通大道,多利用战国原有道路(注: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第30页。)。其“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注:《汉书》卷51《贾山传》。)的驰道建设,自然也充分利用战国时的北边道。有关文献没有载明驰道的具体走向,但学界根据秦皇汉武的巡狩活动,已有繁多成果问世。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二年(前215),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上郡,秦治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这一记载说明秦皇东从碣石出发,大致经行了北边道的大段(注:王子今:《秦汉长城与北边交通》。),然后南下由今榆林回咸阳。另有学者据此描绘了北边道的部分线路(注:侯仁之:《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第14页;《山西公路交通史》第1册,第11页;《内蒙古古代道路交通史》,第21页。)。还有研究者指出:北边道在秦国统一后、未设九原郡之前,是由上郡北上、经云中而至辽西的(注:《内蒙古古代道路交通史》,第22页。)。据此推断,在设九原郡前,秦北边道西端可能止于云中;置九原后,其西端则延至九原一带。《史记•秦始皇本纪》可证之:三十七年七月,始皇崩于沙丘平台,辒凉车载棺回京,行遂从井陉,抵九原,行从直道至咸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井陉,在石家庄西。有人据此而拟出秦皇棺回咸阳的路线:从井陉经石艾(今山西阳泉)、马首邑(今寿阳)到太原郡(治晋阳,今太原南),再经娄烦(今宁武)、马邑(今朔县),到雁门郡而至云中(注:《山西公路交通史》第1册,第11页。)。实际可能未经太原,而是由井陉向西北,逆今滹沱河(秦虖池河)而上,由今山西原平县西北行,经轩岗至宁武,北上经朔县到右玉,再沿浑河河谷而下,至今托克托附近,最后由河套平原行至包头西,即秦九原郡,经直道抵咸阳。表明九原郡设置后,秦汉时的北边道得以向西进一步延伸(注:史念海:《河山集》4集,第594页。)。
  两汉时,北边道仍是燕蓟通往西部的要道。《汉书•武帝纪》:元封元年(前110),武帝为讨伐匈奴“巡边垂”,“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到达了北边道西端;《史记•武帝本纪》:同年四月,武帝登封泰山,随后北至碣石,巡自辽西,历北边,至九原。五月,返至甘泉。由驰道东端向西,舆历北边道全程。可知武帝时的北边道,有适于浩荡的帝王乘舆车骑队列通过的规模(注: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第31页。)。而且,北边道还是两汉处理北方异族事务的重要道路。汉夷构衅时期,北边郡县作为出兵异族的基地,北边道在军队调遣、辎重运输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北边道又是交通内郡与东北等边地的道路,自西向东,北边道先后和直道、上郡云中道、太原雁门道、邯郸广阳道、居庸道、平刚道、卢龙道、无终道,以及沿黄渤海岸的并(傍)海道等至少9条道路相连(注:史念海:《河山集》4集,第540页;王子今:《秦汉长城与北边交通》;《秦汉交通史稿》,第29页。)。因此,秦汉时的北边道对王朝的兴衰具有重要意义,更是燕蓟与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文化交往的主要路线。如顺帝阳嘉四年(135)冬,乌桓寇犯云中,一次便“遮截道上商贾车牛千余两”(注:《后汉书》卷90《乌桓鲜卑列传》。)。当时北边道上来往商旅众多、商贸繁盛的情景由此可知,折射了北边道是一比较繁忙的民用运输线。  北边道的通行状况与长城的作用联系甚密。尽管东汉时的北边道依旧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东汉以来北方游牧族的南下和北边居民在政府组织下的内徙,以及由此而导致的长城防卫作用减弱、北边地区农业经济的衰落,由燕蓟通往西部的北边道部分地段通行状况逐渐恶化(注:王子今:《秦汉长城与北边交通》。)。东汉初平元年(190),董卓挟帝长安。幽州牧刘虞“欲奉使展效臣节”。众人议荐田畴。行前,畴曰“今道路阻绝,寇虏纵横”;“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傍北山,直趣朔方,循间径去,遂至长安”。胡注《通鉴》:西关,居庸关;北山,阴山(注:《三国志》卷11《魏书•田畴传》;《资治通鉴》卷60《汉纪五十二•孝献皇帝乙》,初平四年。)。据此,我们可知畴行路线:从居庸关向西北行,越长城,由塞外沿阴山西行,于河套平原西端南下,经朔方抵长安。可见,东汉特别是后期,由于北疆内缩和社会治安窳下,北边道多有阻绝,以致田畴奉命到长安,惟“期于得达而已”。为完成任务,田畴不仅精心选择线路,且需“循间径”,绕道朔方(此前的北边道由五原即秦九原而南下至关中)。因此,北边道的交通状况,东汉远较西汉为下。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论文网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