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纵载横”与无远弗近(6)

作者:陈业新 更新时间:2010-09-14 10:48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燕蓟地区; 交通地理; 秦汉时期
【职称论文摘要】
飞狐道东北通往上谷的线路,或据《水经注》进行了勾画:由蔚县代王城向东北,沿壶流河支流定安河河谷和涿鹿南桑干河支流岔道河(即《水经注》协阳关水)谷道东北行,经汉代潘县古城(今涿鹿西南),至涿鹿(汉下落县)后沿桑干


飞狐道东北通往上谷的线路,或据《水经注》进行了勾画:由蔚县代王城向东北,沿壶流河支流定安河河谷和涿鹿南桑干河支流岔道河(即《水经注》协阳关水)谷道东北行,经汉代潘县古城(今涿鹿西南),至涿鹿(汉下落县)后沿桑干河谷地东行,直达怀来(注:王文楚:《古代交通地理丛考》,第256-257页。)。《水经注》的记载,不仅提供了飞狐道从蔚县到怀来段的线路,还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李贤注《后汉书•王霸传》所云之飞狐道从蔚县“北通妫州怀戎县”的线路,或许就是王霸等所为。
  至此,结合相关研究,飞狐路线清晰显见:该道以飞狐口即蔚县西南为中界点,一向北可达大同一带(秦汉平城);二向南沿飞狐关水可达涞源(汉广昌县),并南越倒马关,沿今唐河(秦汉寇水),进入河北平原(上述涞源至大同的线路,可能西汉前就存在);三向东北,从蔚县东北沿壶流河及其支流定安河河谷,以及岔道河河谷而行,中经汉潘县古城、今涿鹿,复沿桑干河谷地东行,抵今怀来。该道可能始辟于东汉初。由于是沟通河北平原与燕蓟、平城、太原间的交通要道, 飞狐道在秦汉以降时期沟通上述地区政治、军事和经济联系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注:王文楚:《古代交通地理丛考》,第256-257页。)。
  四、向南方向
  燕蓟与南方的交通道路,两汉文献有诸多记载。如《史记》、《汉书》称邯郸北通燕涿、燕蓟南通齐赵等。故赵、齐两国都城为邯郸、临淄。从此记载出发,我们可将燕蓟通往南方的道路,从历史行政或文化区域方面,分为赵邯郸和齐临淄两个方向。
  1、 赵邯郸向。秦汉时,该道主要通往京师,属中央与地方间交通,其性质或功能以中央对所属郡国的政治、军事控制为主。该道主要沿太行山东麓南北高地而行,故被称为太行山东麓大道;秦汉时,该道连接燕赵两大城市:赵邯郸和广阳郡(国)蓟,故又被称为邯郸广阳道(注:侯仁之:《北京城:历史发展的特点及其改造》;《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第353页;《北京古代交通》,第4页;《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第19页;《秦汉交通史稿》,第28页。)。
  数千年前蓟城始兴时,华北平原连接北京小平原只有沿太行山东麓一途(注:侯仁之:《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第353页;《北京城:历史发展的特点及其改造》;《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第19页。)。史念海指出,春秋时的交通已有相当规模,但他并未提及太行山东麓大道及其在诸国政治、军事交往中的作用(注:史念海:《河山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80页。)。我们据此认为,战国以前,太行山东麓大道可能还没有完全形成;而到了战国时,随着燕蓟的兴起与强大,以及和中原事务交往日益频繁,该道在南北交流中的作用与意义日渐凸现。
  战国群雄并起,形成了以各国都城为主的区域性经济都会。其中太行山以东(包括偏南)者有:温(今河南温县西南)、轵(今济源南) 、野王(今沁阳)、朝歌(今淇县)、邯郸(今河北邯郸)、中山(今定州)、涿(今涿州)、蓟。这些都会彼此交通相联,如邯郸北通燕、涿,燕蓟南通赵地等。于是就形成了由洛邑向东北行的太行山东麓大道:经温或轵,过野王合为一途;复由野王东北行,经朝歌、邯郸,至中山而向北通往涿、蓟(注:史念海:《战国时期的交通道路》。)。
  学界对秦汉时的太行山东麓大道多有关注,认识基本一致(注:主要如劳幹《论汉代之陆运与水运》、林剑鸣等《秦汉社会文明》(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孙健《北京古代经济史》(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林甘泉《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下)(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等。)。但秦汉燕蓟通往河北等南方的路线不惟一途,此外另有一道,“特以其偏僻荒凉,不为世人所注意耳”。战争和巡幸是古代交通发达的二大原因。史念海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后汉书》之《光武帝纪》、《冯异传》、《王霸传》、《任光传》、《吴汉传》、《耿弇传》等,考证了秦始皇三十二年巡狩、两汉间光武北征和东汉初光武巡幸活动经过的地点,初步勾勒了秦汉燕蓟通往河北等地的2条道路:经涿郡西南行,以至中山、邯郸诸地;经饶阳南行,以至信都、魏郡诸地。笔者经对史著初步整理,条理出该2条道路的具体线径:(1)蓟—涿县—范阳(今河北定兴南)—容城(今容城北)—北平(今满城北)—卢奴(今定州)—新市(今新乐南)—真定(今正定南)—元氏(今元氏西北)—防(房)子(今高邑西南)—广阿(今隆尧东)—邯郸—邺(今临漳西南)—洛阳(秦和西汉则由洛阳至关中)。该线即太行山东麓大道(邯郸广阳道)。(2)蓟—安次(今河北廊坊)—易(今雄县西北)—饶阳(今饶阳北)—下曲阳(今晋州西)—临平(今晋州东南)—鄡(今辛集东南)—信都(今冀州)—清阳(今清河东南)—馆陶(今馆陶)—邺—洛阳(注:《河山集》4集,第580、538、594、545、579-589页。)。该线北连蓟城,南通馆陶,可名馆陶广阳道。
   (4)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燕与秦楚三晋合谋伐齐。大败齐愍王于济西, 齐王逃至莒(今莒县)。燕军克齐70余城,并大掠临淄(今淄博东北)而归(注:《史记》卷34《燕召公世家》、卷80《乐毅列传》,《战国策》卷13《齐策六》。)。济西详细何指,不确。从胡注《通鉴》“济西,地在济水之西” (注:《资治通鉴》卷4《周纪四•赧王中》,三十一年。)看,约在济水南—北流向的定陶(今定陶)—历城(今济南)一带;而聊城(今聊城西北)则在这一地带的北部,正好处在此次战争部队行经的道上。
将上述燕齐军事活动路线串联,可大致勾出燕齐交通道路:从今北京出发,南经河北徐水,东南折向沧州,南下至山东乐陵,西南可至聊城,在定陶—济南一带渡济水,沿泰山西北麓直抵临淄。史念海曾指出,平原津(今平原南)应为燕齐往来著名津渡(注:史念海:《战国时期的交通道路》。)。因此,该道或由沧州南下从平原津渡河至聊城,再渡济而东北到临淄。因道经平原津渡,或名之为“平原道”(注:《河北公路运输史》第1册,第26页。)。
  秦汉时,该道依旧为燕齐交通要道。结合史念海的研究,我们粗知秦汉平原道路线:经渤海(郡)(西汉郡治浮阳,今沧州东南;东汉郡治南皮,今南皮北亦即沧州西南)东南行,过平原、济南(郡或国)(今章丘西北),东至临淄,西至定陶(注:史念海:《河山集》4集,第594页。)。史著不曾给出该道沧州以北的路线,根据前380年齐取燕桑丘即徐水史实,我们可推定秦汉时的平原道,可能仍经徐水。果如斯,则燕齐平原道就和燕赵邯郸广阳道、馆陶广阳道相交会,形成交通网。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论文网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