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的边界意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张明霞 更新时间:2015-02-03 14:11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关键词]价值;价值观;边界意识
【职称论文摘要】
价值边界是随着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等因素变化而变更着,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的思想认识给价值边界打上深刻印记。国家交往的边界意识最引人注目,它不仅表征着文化和价值的传播功能和凝聚力,也对有关国家的价值体系建设产生巨大影响。价值观中的相对主义和一元主义之争,代表着不同的立场,是边界意识的基本表现。

       [中图分类号]B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5)02-0045-06
  [收稿日期]2014-11-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研究”(13BKS075);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12KDC041)。
  [作者简介]张明霞(1981-),女,黑龙江双鸭山人,外交学院基础教学部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边界意识古已有之,但没有哪一个时期的人们对价值边界的思考和理解会比当今时代更深刻、更复杂。在普遍的交往中,人们的技术联系、经济联系得到多方面拓展,不同价值观都试图向全球领域延伸。一些人认为自己的价值观能够广布天下,一些人担心自己的价值观会在全球化进程中湮灭,一些人把当今的价值现状视为回归最黑暗时代,这些看法都触及价值的边界问题。
  一、价值的边界意识
  价值边界不同于地理位置上的边界,价值的边界意识是主体、客体以及媒介等影响下的理论形态和结构形式,并显示出对价值形态的排拒性和自身内容的保守性。
  (一)边界意识的基本含义
  边界意识承认生活世界的相对分离和断裂,它把思想的有限性、认识的相对性和规则的自律性看成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则。价值的边界意识是指价值的作用范围和存在空间具有一定的界域,它不同于地理界线、疆域界线,而是在人的活动中造成的意识差别。在文化全球化进程和世界性交往中,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交流,使自身的形式和内容发展了变化。但是,全球化不等于一体化,因为全球化既是人类思想的融合,也是人类价值观的碰撞。全球交往并没有促进价值的单一化,它不是变成“美国化”或“中国化”,不是“西方化”或“东方化”,也不是“资本主义化”或“社会主义化”。即使你相信文化似水,可以溶解掉所有差异,但要把西方价值设想成能够将其他价值排挤到边缘的中心价值,也是不合逻辑的。边界意识最明显的表现是东西方价值观的分野。斯宾格勒认为,在对西方文明和其他不同文明加以划分的时候,就给各文明内部的异质性以及各文明之间的相似性留下了充分的余地。“如果放在恒河流域的话,苏格拉底、伊壁鸠鲁,特别是第欧根尼的观念中并无任何不合常理之处,然而如果放在西方的大城市中,第欧根尼就会变成一个无足轻重的傻子。”[1](P178-179)这种明显以某种内容划界的方式不符合人类的思维规律,而以某些共同内容来否认差异性也不合常理。柏拉图与阿奎那思想中的权威主义倾向,也不比孔子少,儒家价值观中宽松意向也不逊于西方价值观中的宽容精神。把任何一种价值观说成毫无边界的思想,都会否定思想存在的特殊空间。“没有什么证据表明古希腊的选举治理经验对古希腊和罗马以西的国家——如现在的法兰西、德意志或不列颠这些地方——产生过多大的影响。相反,有些同时代的亚洲城邦——在伊朗、大夏、印度等地——在雅典民主兴盛之后的几个世纪中城邦治理中却吸收了民主因素。”[2](P43)可见,价值的传播与接收往往存在于相似历史背景的区域,在不同价值选择的地方往往存在边界之争。
  (二)价值濡化中的边界移动
  濡化是价值变迁的一个程序,是在两个或多个价值观的联系中发生的,其中一种价值观吸收了另一种价值观的形式或内容。能否产生濡化现象,取决于其中的共性以及一方内容对另一方的可取之处。如果一种价值观在一个社会里根深蒂固,并成为人们思维中固定的行为规范,很少有人对此有疑问或产生动摇,价值观的刚性固执显示出保守主义特征并缺少必要的弹性,那么,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很难发生濡化现象,其中的文化分子与别的文化分子很少往来而显示出孤立主义倾向,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惯性。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外来的动力造成强制濡化时,其抗拒态度必然发生,当外来价值攻击原有的价值观时,后者经常采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态度捍卫自己的价值。这种性质的文化,在受到异质文化侵蚀时,保卫核心价值壁垒的决心和捍卫价值尊严的行为,往往能演绎出很多悲壮的故事。如果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弹性较大,传统规范对行为的约束较为松弛,社会对人的要求没有太多的“后视”倾向,那么,社会分子乐于接受新的价值观。通常情况下,当多数人认可新价值变革能带来益处时,就可能越过原来的价值界域。由于改变的迟速不同,由于混合思维的存在,不同的价值系统造成了“价值双轨”现象,新旧价值观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会大量存在。价值的濡化常常与文化边界的位移相联系,不同的文化经常寄托着不同的价值观,当不同的文化相遇时,就有不同的价值碰撞,从而引起边界意识的变化。比如:西方文化与非洲文化截然不同,其中都寄托着丰富的价值取向,曼德拉曾经这样描述地方议会的民主实质:“每个想要发言的人都发了言。这是最纯正的民主形式。发言者的身份也许存在某种等级,但是无论是酋长还是平民、武士还是医生、店主还是农夫,每个人的话都被认真地聆听。”[3](P21)但是,曼德拉所说的民主与西方民主并不完全一致,在一些方面甚至相差很远,其边界意识明显存在。西方世界并不拥有对民主思想解释的专利,尽管现代社会交往使民主具有很多交叉内涵,但要用一种民主代替另一种民主,无异于胶柱鼓瑟。在冷战时期,一些大国对颠覆非洲民主负有主要责任。冷战结束后,仍有一些西方国家一直致力于对非洲国家进行“民主改造”,实际上是将自己的价值边界推延到其他国家,非洲的不少国家接受了这种民主价值,其结果是缩减了自己的价值阵地,却并没有给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想要的好处。在非洲的政治传统中,问责和参与均有重要作用,如果将非洲争取民主的斗争简单地看成引进西方的民主,那是错误的认知。可见,在价值边界的变化中,有时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自觉创新和因循守旧都夹杂其中。托克维尔在描述美洲“伟大的民主革命”时指出,它可以被看成“历史中最连续的、古老的和永恒的趋向”,也可以看成文化变迁和价值濡化的过程。在西方化与反西方化的进程中,不同价值观也在变更着自己的形态,为了生存可能会更改价值边界,为了争取主动,也可能作一些退让。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