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财政思想初探

作者:蒋国宏 更新时间:2014-07-25 20:14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关键词]张謇;财政思想;地位;方法
【职称论文摘要】
张謇对清末民国时期的财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考虑,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财政思想,体现了儒者情怀和以民为本的宗旨。他主张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财政政策,把国家财政建立在经济繁盛、人民富庶的基础之上,强调要体恤民艰,反对横征暴敛,认为政府在厉行节约的同时应切实履行职能,促进经济发展。这些思想对克服当时的财政困难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对我们今天做好财政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中图分类号]K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5 — 0067 — 04
  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一个崛起于东西方之间、处于过渡时代的历史人物。胡适称之为“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说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1〕P3他曾先后担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和北洋政府农林、工商总长和全国水利局总裁等职。他关注社会现实,心系百姓疾苦,矢志拯救民族危亡,进而实现国家富强。他了解世情、国情和民情,勤于思索和探究,在融汇古今财政理论的基础上,对清末民初我国的财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阐发了自己对财政问题的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财政思想。对此学术界尚无人论及,笔者拟从其论著入手爬梳整理,就其关于财政的地位和原则、关于开源和节流的思路和方略等方面的思想进行阐述,以求教于方家。
  一
  财务为庶政之母。任何公共管理活动都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张謇对财政的重要性有着特别清醒的认识,把它比喻为人的血液,说“财者,譬之人身,犹精血也。精血枯竭,命且随之”,〔2〕卷一P1强调它是开展行政管理活动的前提,“国无政不理;政非财不举。”〔2〕卷一P117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创巨痛深,实与亡国无异”〔3〕 卷五P2289,清政府认识到不能在老路上继续走下去了,被迫改弦更张、施行新政。张謇认为,财政是兴办一切事业的先导,对于实行新政、加强国防、发展教育、推进政治民主、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显得尤为迫切,说“要政待举者无穷,尤要者尤宜亟举;言其表则海军尤要,言其里则地方自治教育费为尤要。然非有财政之预备,则一切且无从而举,何有于兼筹表里也?”〔2〕卷一P116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财政问题成为困扰革命党人的难题之一,也是左右民初政局的一个关键要素。一方面,新兴资产阶级对前途充满期待,以为大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时机即将到来,百废待兴;另一方面,内忧外患尚未消除,经济凋敝,而传统财政来源或被民国政府免除,或被地方各省截留,关税、盐厘等重要财政收入又把持在帝国主义手中。中央财政匮乏已极,军政费用极端困难。当时南京十余万军队军费没有着落,嗷嗷待哺,伙食从干饭改为稀粥,以后连稀粥也难维持,以致军队面临哗变的危险。辛亥革命后,建立临时政府迫在眉睫,各方均希望张謇能出任财政总长,张謇以“实不敢以全无把握之事滥竿充数”推辞〔2〕卷一P234,(后被推为实业总长)张謇认为,当时的中国国家不统一,而外患日亟,“中国第一急务,不外整理财政。苟得整理财政,增加收入,中国前途不必忧矣。”〔2〕卷一P226显然,开辟财源,重振财政实为当务之急。
  二
  张謇认为,做好财政工作必须贯彻以下重要原则:
  一是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照搬照抄别国的经验或做法。他说“财政之要,须审度国家政治历史、人民生活程度以为衡。若强援欧美强国取民之制,以组织不完全之法,施之观念不同、救死不赡之人民而责以担负,削足适履,所伤实多,未见其有济也”〔2〕卷一P117。也就是说,在中国税种的选择、税率的高低都要考虑到具体国情,而不能简单照搬别国的做法。
  二是在财政工作中应实行仁政,轻徭簿赋,省事安民,与民休息,反对横征暴敛、苛政扰民。他赞赏汉初黄老清静无为的思想。这是因为,一方面无为而治的思想是一种极为高明的统治思想,曾使社会安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如汉初的“清静无为”催生了著名的“文景之治”。另一方面,清末政府乱作为的结果不仅不能促进经济发展,相反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一些官员借机敲诈勒索,大大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企业对此深恶痛绝。1903年,张謇东游日本进行了考察。考察给张謇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日本政府深谙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之道〔2〕卷6p483,给予企业比较宽松、自由发展的环境,不对其进行过多的干预。他借用“土烦则草木不生,水烦则鱼鳖不长”的古训,认为苛政以惠民始,以害民终,绝非仁者所当为,“是以扰而烦之者祸之矣,于何云福?夫以国利民,福为名始,而以国害民,祸为实终,仁者不为也。”〔2〕卷一P281而且如果一味征敛,则“民必不堪命”,势必导致政局的动荡。
  三是政府应让利于民,而不能与民争利。辛亥(1911年)五月,张謇入京。摄政王载泽召其与盛宣怀一同商讨四川铁路收归国有的方法。盛以铁路工款中有三百余万为川绅所亏欠,政府不应承担为由,主张仅以实际所用的部分还给四川股民。张謇则主张全额补偿股民,提出川路资金“输出者川之人民,亏挪者川之绅士”,不能混为一谈,要把亏欠挪用路款的绅士与普通股民区别开来,主张“一面查追绅士,一面允给川人,”并认为政府与百姓之间绝非普通的商品交易关系,倘若是甲商与乙商之间的关系,适用处理经济纠纷的方法并无不可,但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具有特殊性,政府“不当与人民屑屑计利”,而且川人争路款,并无反政府的意图,因此尤须审慎。载泽无言以对〔2〕卷六p874。后来,正是由于清政府对张謇的建议未予采纳,处置失当,才使四川的保路运动愈演愈烈,并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总爆发。
  三
  财政的主要功能在于为实现国家的职能而筹集和安排财政资金。一般而言,财政涉及收与支两方面。在开源方面,张謇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借用外债,改革盐政也很有必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发展农工商实业。

     1.借用外债
  张謇认识到“借债政策,关系国家存亡大计,一日无确当的解决,即国家大计日陷于杌陧之危境。”〔2〕卷一P165因此必须高度重视。
  张謇对借外债有着理性客观的认识,一方面,由于中国当时“贫窘达于极点”,借款用以救济“诚属万不得已之举”。〔2〕卷一P166同时,借用外债是解决国内资金短缺、发展实业的客观要求,说“中国物产丰饶,事业繁多;苦于人才缺乏,母财滞涩,卒至持笥而号寒,倚困而啼饥。”另一方面,外资“利之所在,害亦因之”〔2〕卷二P169,所以认为,凡是都是一分为二的,对待外债也应当辩证地看,关键是要趋利避害。他批驳了那种因噎废食,对借用外债一概否定的看法,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借,而在于以什么条件借,如何使用。民国12年(1923),他在《论导淮致齐督军函》中说,“今之社会,动曰借债亡国。走宁不知借款之有弊。但如富家败子,饮食男女,任意挥霍,不足则仰给于人,而子母本息,循环相生,不数年而祖先遗产,不复为已有。又如崛起后进,欲谋生业,苦于徒手,暂贷诸人;他日业成而永久,收入之数,支抵有期限之债务外,其所得且倍蓰,则振兴之机,宁不赖外资之过渡?故世界各国之兴大利,除大害,无一不借外债。亡不亡,视用债与还债之属于生利抑消耗,而不在借不借也。”〔2〕卷二P620他强调借款必须有一定的限制,必须签订合同,不能附带任何政治条件,而且应用于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生利之事,用之于生产建设,而不能用于耗费。如果借债用于消费,“以有穷之借款,供无穷之挥霍,将何术以弭之?现时中国外债已达十万万两以上,罄全国十年之岁入,毫不用于他途,犹不足为偿还夙逋之用。”〔2〕卷一P167借债必须建立在有偿还能力的基础上,否则就好比“饮鸩自毙,势必不救。”〔2〕卷一P166另外,借外债还必须考虑之后可能产生的后果,并早为之谋划。因为“大宗外债骤输入于内地,银价之涨落,物值之低昂,贸易正负之差异,皆将增而生绝大之变动,久困涸辙之社会,亦或以骤增消费,生蒸蒸蕃庶之幻象”〔2〕卷一P168。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论文网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