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村基层选举(2)

作者:牛喜霞 成伟 高岗 更新时间:2013-05-25 13:35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农村基层选举;社会资本;血缘关系网络;姻缘关系网络
【职称论文摘要】
二、个案介绍及选举纪实 1.所选样本村基本概况 A村距镇政府驻地1公里,距B市15公里,现有人口约1200人,耕地约1400亩,机动地60亩,集体所有林地、山地约500亩,河床约2公里,是附近比较大的村。据2003年村财产清单


  二、个案介绍及选举纪实
  1.所选样本村基本概况
  A村距镇政府驻地1公里,距B市15公里,现有人口约1200人,耕地约1400亩,机动地60亩,集体所有林地、山地约500亩,河床约2公里,是附近比较大的村。据2003年村财产清单显示:房产、车辆等资产约300万元,个人欠集体约6万元,集体欠个人约3万元,信用社投资10万元。
  据考证,最早在本村落户的是孔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陆续又有臧、张、李、刘、肖、王、陈诸姓到此落户定居。到2003年底,孔姓已无人在村中居住,比较大的宗族有王、李、肖三家,中等的宗族有臧、范、董几家,其他如陈、张等都是比较小的宗族。在A村,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臧家有权,肖家有钱,王家老弱病残,李家抱成一团。”
  2.两次选举
  (1)关于2004年的选举
  2004年的选举实际上从2003年冬天老书记臧某①的下台就开始了。副书记董某通过全体党员会将即将退休的老书记逼下台,自己任代理书记。由此,臧、董二人势不两立。在2004年的选举中,采取村“两委”一票制的选举方法,即“两委”一共选出4个人,按得票多少,得票第一的任书记,得票第二的任副书记兼村主任,得票第三、四名为委员,其中一人兼任会计。
  这次选举是A村村民自治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选举,一切靠选票说话,凡符合报名条件的都可以报名参加,结果一下子冒出十几个候选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权衡后,感觉无胜选把握的一些人选择放弃。最后剩下了6位候选人。
  董某,46岁,中共党员,代理书记,长时间担任副书记,并有一定的人脉。
  臧某,35岁,初中文化,中共党员,曾在镇上干过临时工作,又是村里的“赤脚医生”,为人灵活,是原书记的侄子。
  肖某,48岁,中共党员,小学文化,当了20年的小组长,家族内部不团结。
  刘某,50岁,中共党员,小学文化,原村长,担任村长期间没犯什么大错误,也没干出什么大成绩,一切按老书记的意思办事。
  陈某,34岁,中共党员,初中文化,没有做过“两委”工作,是原书记的内侄。
  李某,40岁,群众,初中文化,李姓家族为A村第二大家族,内部很团结。与陈某有亲戚关系。
  这次选举中,臧、陈、李三人以老书记为中心形成一派;董某本来势力不大,但由于村里的两位“精英”的鼎力支持,并不势单力孤。肖、刘两位候选人由于准备不充分,基本上是孤军作战。不难看出,这次的选举结果已经十分明了。同时,由于是第一次进行选举,在制度、程序方面还存在问题。最后,董某以占微弱优势的选票获得第一,臧某紧跟其后为第二,陈、李两人选票相差不大。肖、刘二人选票没超过半数。故董某为书记,臧某为村主任,陈、李为支委,陈同时兼任会计。
  (2)关于2007年的选举
  第一次选举过后,肖某总结自己选举失败的教训,认为自己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自己家族力量分散,对自己的支持不够。所以,在2006年农历正月,自己投入很大的资金和精力,并通过游说本族的几位长辈,重修了肖家的族谱。
  借助这一举措,肖家初步团结起来。开始,肖某想竞选书记,但遭到家族部分成员的反对,一是他年龄太大;二是与他的远房侄子相比,他的竞争力显然小得多。于是肖某只能竞选村主任。这次选举,肖家杀出一匹“黑马”,那就是肖某的侄子肖某某竞选村支书。现在介绍一下肖某的侄子:
  肖某某,38岁,中共党员,高中文化。当过镇办企业的副厂长,思想开阔,门路广。本来他已是城镇户口,因为厂子倒闭,他又把户口迁回A村,为竞选做好了准备(如果董某和臧某知道他迁回户口是为了和自己竞争,估计不会那么痛快地同意)。
  这样,就分别有两个人来竞选村支书和村主任。选举时,2004届当选的村委会4个成员均为第一候选人,第一候选人和第二候选人采取一一对应的原则,某一职位的候选人如果在选举中落选,不再参加其他职位的选举。肖某的侄子肖某某和肖某为村支书和村主任的第二候选人。选举时取消委托投票,所有符合法定选举权的村民,全部到会进行选举。凡符合法定选举权但没有到会进行选举的,视为自动放弃选举权。不识字、不会填选票的,由镇政府指定人员,在监督人员的监督下当场代为填写,当场投票。最后公开唱票,公布选举结果。
  本次选举结果是,应到约560人,实到约540人,肖某的侄子肖某某、臧某、李某、陈某分别得票422、409、398、354。肖某不到200票,董某不到100票,均未过半数。故肖某的侄子肖某某当选为村支书,其他人连任。
  三、农村基层选举中的社会资本及其动员
  1.以宗族势力为中心的血缘关系网络
  农村基层选举遵循着一定的潜规则,即凡是家族势力比较小的候选人,即使被认为比较能干和公正,也可能无法当选;大家族代表人物的当选,成为理所当然的。比如肖某的侄子肖某某,虽然他年富力强,学历比较高,眼界开阔,但如果没有背后强大家族势力的支持,那么,他当选几乎是不可能的。从以上两次选举中可以看到,在2004年的选举中,肖、刘两位候选人由于准备不充分,基本上是孤军作战,所以落选了。而臧、陈、李三人以老书记为中心形成一派,董某有村里的两位“精英”鼎力支持,最后的选举结果是董某以微弱优势的选票获得第一,臧某紧跟其后为第二,陈、李两人选票相差不大,肖、刘二人选票没超过半数,因此董某顺利地当选为村支书,臧某当选为村主任,陈、李当选为支委,陈同时兼任会计。第一次选举过后,肖某总结自己选举失败的教训,他投入了很大的资金和精力并通过游说本族的几位长辈,重修了肖家的族谱,将家族力量团结起来。从而在2007年的选举中,肖某的侄子肖某某得票422,位举首位,因而顺利地当选为书记。

     由此可见,农村选举中的所谓“铁票”,很大一部分来自候选人各自的家族。在农村,正如某个当过村干部的人说的那样:“如果你得罪一个人,往往意味着你得罪了一个家族,甚至是几个家族。”
  2.姻缘关系网络与血缘关系网络互嵌
  “村内婚姻的增加使得村内不同家族形成复杂的婚姻关系,形成‘网络家族’与‘家族网络’,由此改变了不同家族之间在村庄权力分配中的力量对比关系。”[6]以A村为例,本来臧某的家族充其量算是中等家族,陈某的家族更小,但两次选举却都能以高票当选,除了老书记的背后鼎力相助外,最重要的就是姻亲把臧、陈、范几个中小家族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联盟,除了肖姓家族,其他家族不能与之抗衡。如前文所述,臧某和陈某分别是老书记的族侄和内侄,两族的联合很自然。臧某娶了本村范家的姑娘,而且臧某的亲姑姑早就嫁到范家,为其媳妇的三婶。自然,范家近60张选票就成了臧、陈的“铁票”。陈某的母亲是李某的远房姑奶奶,本来平时不怎么走动,但因为选举,两族的关系又逐渐亲密起来。农村的另一种重要关系即所谓的“干亲”,通过收干儿子或干女儿的方式进行联结。在A村,孙家是个很小的家族,一共不到20张选票,却成了肖某的“铁票”,就因为孙家的头面人物是肖某大哥的儿子的干爹,两家是“干亲家”。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