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救助模式研究与探索

作者:军 更新时间:2015-09-25 13:09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社区服务;救助模式;志愿者;以“困”助“困”;社区基金会
【职称论文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传统的救助服务模式已不能很好解决救助对象所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工作开展面临相当大的困难。本文以某社区为样本进行深入调察研究,力求探索出新的社区救助模式,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化解社区矛盾,促进社区和谐。

        社区救助是指社区对生活于其中的孤、老、残、幼、下岗失业者等困难群体采取帮扶措施,促使其摆脱困境、过上正常生活、成为正常社会成员的救助制度和措施。社区救助能够促进社区和谐、社会稳定,不少社区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改进,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社区救助服务开展的现状
某社区成立于2001年10月,属单位型社区,居民绝大多数为单位职工,邻里关系紧密,但社区人口结构复杂,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其中18岁以下未成年人约占13.2%;60岁以上人员约占22%,对比10%的老龄化标准,社区人口老龄化现象相当严重。
日常工作中,社区认真落实了救助政策,针对不同困难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2014年配合各部门慰问困难户51人;慰问残疾人家庭5户,为6人发放了残疾人居家安养费;慰问失独家庭2户,给予一次性补助4.5万元;全社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有88人;医疗救助39人;教育救助4户,救助金额2万元;申请为10户困难家庭进行房屋改造翻新;临时救助1户。
救助政策的认真落实在解决困难群体的部分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实际运作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救助对象的异质性决定了他们的需求也是多样性的,对物质救助的过多依赖不能从根源上修复救助对象能力的缺失,救助工作开展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救助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社区救助服务存在的问题
通过走访和实地考察,对现有救助模式进行了分析总结,发现目前的救助模式还存在较多问题,以下四点是影响社区救助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需要进一步改善。
1、单纯注重物质慰问的救助模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多年来,单位及政府民政部门对社区救助事业积极关注,给予了很大支持。但是,单纯注重物质慰问的模式已不能从实质上解决问题。第一,节日慰问救助的只是极少数特困家庭,且经常存在重复慰问情况,容易引起其他困难家庭的攀比,甚至为争救助待遇而上访,形成了新的不稳定因素。第二,物质救助的便捷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救助对象的自助能力,长期单一的物质救助容易造成救助对象的依赖心理,产生“等、靠、要”现象。第三,社区老龄化严重,大部分救助对象为老年人,还有一部分残疾人,这些人群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长期性,单一的慰问基本对救助对象的需求起不到太大作用。
2、救助服务契合度较低
社区救助工作的开展主要是自上而下实行的,没能很好的契合社区特点和救助对象需求,例如有老人告诉我们希望能多一些老年人休闲室,也希望可以提供老年人日间照料解决高龄老人日常生活中最迫切的问题。此外,对于一部分失独家庭等特殊困难户,慰问形式并不是很契合他们的需要,上门慰问甚至成了撩拨伤痛的导火索,使之与慰问初衷背道而驰。不乏有给予失独家庭的慰问品无人来领,由此可见一斑。
3、社区救助服务缺乏专业的指导和专门的队伍
目前社区工作者绝大部分没有进行过专业社会救助教育或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也没有专门针对不同救助对象群体提供救助服务的组织机构,这影响了救助服务工作的质量。志愿者队伍看似庞大,却没有成熟规范的组织运行机制去整合这一宝贵的资源。社区虽然开展了一些志愿者活动,但是没有将志愿者组织和社区的救助服务很好的结合起来,使之长期有效运行。
4、资金来源匮乏
救助服务要深入高效开展,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根据调查显示目前社区的工作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每年的财政拨款,向本社区居民和单位筹集的资金较少,且没有自行兴办的经济实体来“造血”,面临着资金来源少而开销大等突出困难和问题,这已严重影响到社区此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三、对进一步改进社区救助服务水平的建议
社区救助服务要逐步从低层次的扶贫帮困向高层次的社区救助福利制度转变,从单纯的慰问型救助向长期保障型救助转变,从针对一少部分人实施救助的“单边”型救助向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多边”型救助服务转变。
1、提高对社区救助服务的正确认识
做好救助服务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政府、媒体、企业、社会组织、学校、社区等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社区关爱氛围的营造非常重要,社区设立之初也是本着为企业员工及家属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宗旨,要进一步做好社区救助关爱服务工作不论是从政府层面还是从社区企业层面,都要提高认识,鼎力支持。切实解决居民面临的生产生活问题,让居民感受到来自政府和企业的关爱以及对自己的重视和肯定,他们将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关爱行动在给予居民物质层面关爱的同时,也要考虑给予精神层面的关爱,这样也能使关爱的精神内化到居民内心,不仅可以改善社区邻里关系,而且可以提升社区居民的自助和互助意识,进而将这种观念由己及人,推广到全社区。
2、积极探索为民解困新模式
在救助方式上,可以考虑采取以“困”助“困”的模式来实施救助,即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从救助对象中有自助潜力的人员中招聘救助服务员,可以通过促进就业增加收入的方式使之脱困。根据他们自身的优势和特长组成各类服务小组,分别为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等人群提供相对应的服务,使各类救助服务细致化、深入化。每个小组至少由一名具有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者负责带领开展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组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提升服务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有效性,使关爱行动长期有效地进行。这样既解决了困难户就业的问题,也解决了救助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有利于促进社区救助工作的开展,建立为民解困长效机制。

         增加对居民精神层面的关怀,增进邻里关系,提高社区居民归属感和认同感,为居民自助互助搭建平台,如开设“周末影院”或妇女手工坊等;开展小型的老人活动培训班,特别是教老人串珠,折纸等简单的手工艺劳动,为老人提供一个大的娱乐活动平台,社区中的老人有很多擅长乐曲,或者喜欢唱歌跳舞,但由于场地问题使活动受限,所以社区应该挖掘一块大的平台,为这样一批老年人提供一个表现自己的平台,这样一方面增强老年人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消除了他们的孤独感。 

  3、扩大社区救助者来源,提高救助者专业素质
社区救助服务者的问题一个是人员数量不足,一个是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社区工作人员,面对普通的计生、社会保险、安全排查、文体活动等社区事务都已应接不暇,而对于很多居民所急需的社区服务,包括孩子、老人、残疾人等需要照顾的特殊群体的一些基础服务,往往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采取以“困”助“困”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救助服务输入人力资源,除此之外,社区可以挖掘志愿者的力量,建立和推行社区服务“时间储蓄”制度,有效地整合志愿者队伍,使志愿者组织规范化,让这一巨大的人力资源发挥出应有的能量。例如可以组织志愿者开展一对一结对助老服务,经常上门探视提供帮助,为老年人送去关心和温暖,多陪老年人聊天说话,给予老年人精神上的抚慰,在精神上为老人建立一个快乐晚年。针对人员专业素质不够的问题,社区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训练和职业道德培养,促使其掌握专业的助人知识、技术与方法,具有专业助人价值观,实现科学救助。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