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机制

作者:方辉振 更新时间:2010-10-22 11:10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城乡一体化;核心机制;聚集扩散机制;统筹协调机制;苏州
【职称论文摘要】
把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理想目标,转化成为现实的行动和未来的真实图景。最根本、最主要的是建立“市场自为”与“政府自觉”两大核心机制:不仅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城乡要素自由流转为条件、以工业化、城市化为基础的积聚扩散机制,而且要建立以政府为

 核心机制之一:积聚扩散机制
  
  苏州是“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从乡镇企业的崛起到外向型经济的集聚,再到新世纪的小康全面率先实现,苏州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举世瞩目。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使苏州面临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不相协调的新矛盾,突出表现为:外来人口增多,陆地常住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2000人;土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已不到半亩;农户分散居住较为突出,农村居住环境差,农房闲置不断增多;农业规模经营不够,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些问题,必须通过一体化来破解。
  苏州的做法是:首先,开展“三个集中”(即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优化城镇、工业、农业、居住、生态、水系等规划布局。目前,全市2.1万个自然村规划调整为2517个农村居民点,75%的农村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56%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33%的农户迁入集中居住点。其次,开展“三个置换”(即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保障和城镇住房),探索农民变市民途径。为了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并使广大农民充分分享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成果,苏州创造性地在全省率先出台相关政策文件,鼓励农民实行换股、换保、换房进城、进镇。2009年,苏州有5万多户、17万农民通过“三个置换”实现了身份转变。通过“三个置换”,既为“三化”(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腾出了发展空间,又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再次,通过发展“三大合作”(即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农民专业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在城乡均衡配置、新型工业与现代农业互动发展。到去年底,苏州共成立“三大合作”组织2821家,入社农户104.7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95.6%,绝大部分农民实现“持股进城”,农村集体总资产达到787亿元,村级集体年收入平均接近400万元。最后,通过“四个对接”(即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社会保障和城乡社会管理的对接),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四个对接”,实现公共产品在城乡之间公平合理配置,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从而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历史表明,城乡一体化的形成,首先是在工业化带动下,农村要素向城镇的积聚过程,而后是一个由城镇向农村的扩散过程,积聚与扩散的协同作用促进着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变,实现城乡一体化。
  在经济活动和人口流动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工业化的加快,促使一些区位条件较好、经济基础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逐渐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和枢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它们迅速吸引城镇和农村的人口、资金、技术等向这里汇集,并在极化效应的推动下迅速成长。当中心城市增长到一定规模时,过度集中引发的各种城市问题开始出现,与城市有限空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城市地价高涨、基础设施能力供给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等,城市经济活动需要在空间和功能上重新配置。一方面,通过经济协作、技术扩散、企业搬迁等,一部分生产要素、经济活动以及管理服务职能外迁到基础条件较好和有要素优势的城镇:另一方面,城镇和农村符合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要素和产业积聚进来。这种双向的流动逐渐调整了中心城市、城镇和农村的功能分布,形成一个符合各自不同资源禀赋特点的、高效的产业分工和职能协作体系。伴随着经济的一体化,城乡之间的联系逐渐扩展演化为更为复杂的社会联系,也使城乡成为一个高度关联的社会体。当这个区域内的各个城镇和城乡间真正形成了地域上交叉和渗透、经济社会功能互补协同、经济社会一体、城乡互促、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时。彼此间的良性互动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因。当这种依存关系强大到一定程度时,城乡就成为一个在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等各方面高度一体化的整体。
  可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以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自然转换为前提条件的,是由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城乡要素包括基础要素(土地与建筑)、人口与劳动力要素、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要素、资金要素、科技要素、信息与管理、文化观念等。基础要素是城乡要素流转的载体,人口与劳动力要素为人流,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要素为物流,资金要素流动为资金流,科技要素、信息与管理、文化观念为“软件流”。城乡通过人流、物流、“软件流”、资金流等,促进城乡二元结构的转换和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其中,城乡要素流转的方向、方式及程度受市场调节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制约。市场机制主要通过供求关系变化和价格涨落,调节要素的城乡流转,它是从个体利益角度调节城乡经济运行过程。宏观调节机制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利用经济杠杆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实现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不仅是城市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而且也是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其生产和消费,把稀缺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部门。同理,农业现代化不仅要引入现代生产要素即先进技术,而且也要通过市场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城乡经济联系与互动的本质就是市场化,市场体制是城乡经济联系与互动的基础,市场力量是冲击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城乡分割制度壁垒的主导力量。
  由城乡要素自由流动转换主导下的城乡一体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内生的过程,它主要通过城市企业自身的发展,自发地吸引着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城市就业,或者通过农业和农村的自身发展,自发地吸引着城市先进要素的流入。在这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城市要素向农村的流动都是一个基于城市企业和农民双重自主选择的市场机制调节的结果,是市场内生的互动机制。除了城市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吸引外,城市企业要将先进生产要素流转到农业、农村投资,就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农业和农村领域要有比较优势,有社会平均利润率可获取,或在农业和农村领域投资有较高的预期回报率(至少是正的大于贷款利率的资本收益率);二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较充足,农业和农村投资环境较好。由于城乡一体化的城乡要素流动转换主要是基于效率和效益目标,这就必然在城市要素向农村流动转移中体现(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