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价值取向的冲突与融合(3)

作者:孙俊三 吴青峰 更新时间:2015-11-16 14:34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高校;人才培养;价值取向
【职称论文摘要】
我国教育目的规定的社会价值取向就是为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实现国家的教育目的,必须承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新精神。人力是由体力、智力、心力等基本成分构成,且各基本成分

         我国教育目的规定的社会价值取向就是为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实现国家的教育目的,必须承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新精神。人力是由体力、智力、心力等基本成分构成,且各基本成分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人力是可以发展的(或可开发的),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使人力获得综合协调发展,或整体和谐发展(或开发)。人力开发得好,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有力量,就能更好地实现国家的教育目的。因此,以人为本,把人当做目的,有利于促进人的创新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国家的教育目的。从社会发展的内部逻辑来讲,高校人才培养越是坚持以人为本,让人人都充分发展自己的优势与才能,越是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越是反对以人为本,人的成长受到压制,人的天性潜能被阻滞,则社会的发展就会减速或停滞,即使取得了短期的发展效应,从社会长远发展的视角来看,也是不利的。因此,以人为本是基础,是根基,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目的,是结果。 

  2. 关注社会发展,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关注社会发展,是高校核心利益相关者——政府的利益诉求。我国高等教育是外生型的,主要由国家投资举办。我国教育目的是要培养现实社会所需要的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国家这个办学主体对教育目的的期望,是一种外在的目的。在我国,国家是高等学校创办的主体和主要投资者,无论从政治和经济角度,还是从道德的角度来讲,政府都有理由规范高等学校的发展,对高等学校提出国家对受教育者在政治、经济和道德方面的要求。“根据资源依赖理论,一个组织对另一个组织的依赖与这个组织对它所依赖的那个组织能够提供的资源或服务的需要成正比,而与可替代的其他组织提供相同的资源或服务的能力成反比。”  [6 ]根据投入—产出理论,依附于相应资本的主体,即国家、管理者、市场和学者,都有不同的价值主张和利益取向。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将高等学校视为利益相关者缔结的契约网,为高等学校中的不同资本、权力主体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竞争与合作、妥协与共同决策,提供了适切的分析框架。我国政府是高校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政府必然会对高校提出利益诉求,而高校立足于社会之中,必须回应社会的要求。但是,大学承担社会责任是有限度的,大学应有选择地应对社会的需求。
关注社会需要,在某种情况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当社会代表进步的方向时,社会对受教育的期望会自觉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要求。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原理,人有受尊重的需要。人为了实现受别人的尊重,受社会的尊重,会自觉按“泛化他人”的要求来要求自己,“泛化他人”即社会。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学习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开发自身智力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学习谋生的技能和手段,争取能在社会上立足。因此,人会不自觉地追求得到他人的认同,得到社会的认同,这样,社会的要求也就会自觉地转化为受教育者对自己的要求。人不是孤立的人,人对人有依赖性,对社会有依赖性,人天生具有社会依赖倾向。人的成就感需要他人的认同,需要社会的认可。所以,社会的需要常常会内化成受教育者追求的目标,受教育者会自觉不自觉地迎合社会的需要,将社会的期望内化为学习者追求的价值取向。
3. 个人与社会相结合,实现互利共赢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社会以人为本,人以社会为本。人生活于具体社会中,社会由人组成,社会是个体的集合体。在某种意义上,优秀的人才可以创造出优秀的社会,低劣的个人会组成低劣的社会。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告诉我们,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不是绝对冲突的,处理得好,完全可以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看,高校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有组织,也有个人。处于社会代言人地位的国家政府是高校的核心利益相关者组织,学生是高校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个人。社会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创造条件,高校培养的人才又可以反哺社会。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既要促进社会发展,也要促进人的发展;既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规范、导向与激励的作用,也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充分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使他们在教育活动中得到生动活泼的自主自由的发展。高校在人才培养活动中,应将社会与个人有机结合,充分实现良性互动。同时,高校在人才培养活动中,要避免走极端,要规避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增强灵活性,给人提供更多的可选择性,尊重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自主选择与自由生长,让多样化的人能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找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交集。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在高等教育中的结合点在于高深学问,高校需要围绕“高深学问”这个基点,通过多种途径育人,积极与地方社会合作育人,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既促进人的发展,也促进社会的发展,让个体与社会实现互利共赢。

  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有不同的要求,在高等教育的价值选择上也就有不同侧重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长期以来是“以社会为本”,以社会价值导向为主。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导价值仍然是教育的社会价值,这是由社会价值导向、社会价值认同、教育价值的社会需要以及社会的客观性和教育的依附性特征等方面所决定的。但是,这种主导价值不能损害教育的本体价值和个体价值的追求。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对高等教育价值选择拥有发言权。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如果过于功利化,学生失去利益表达机制,高等教育的创造性将会受到损害。因此,在人才培养活动中,需要进一步强化个体价值取向,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人才特长,彰显人才优势。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中,既应关注学生的就业需求,也应关注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要将学生的短时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结合起来。要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自我、超越自我,从而创新社会。我国高校要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能在变与不变之间取得动态的平衡,对于在哪些方面应该坚持传统、在哪些方面应该与时俱进作出正确判断,在保守中超越,在发展中有所扬弃。既传承学校优秀文化,又舍弃不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弊端;既坚持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导向,也坚持鼓励师生自由探究高深学问,更关注师生作为人的生存与自由发展的全面需要。(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