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四新字词生成的必然性(2)

作者:王紫薇 更新时间:2016-11-09 12:58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四字格 认知动机 范畴 语言格式 网络新词
【职称论文摘要】
如表一所示,四字词有八种音节组合,而二字词则只有两种,AA及AB;三字词只有ABC,ABB,ABA,AAB四种,不难看出四字词比之二字词、三字词更加平仄多变、对偶工整、节奏鲜明,其多样的韵律能够在书写传唱中避免节奏


如表一所示,四字词有八种音节组合,而二字词则只有两种,AA及AB;三字词只有ABC,ABB,ABA,AAB四种,不难看出四字词比之二字词、三字词更加平仄多变、对偶工整、节奏鲜明,其多样的韵律能够在书写传唱中避免节奏单调。其次如表二所示,四字词结构完备,能够体现多种语法结构:主谓、动宾、并列、偏正、补充、连动、兼语等,而二字词、三字词则无法体现出所有的语法结构。也就是说四字词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各种语意表达的要求,不论是描述具体事物意象还是描述抽象事物,甚至可以表达事件;还能够满足人们在情感表达上的需求。比如说“浓眉大眼”“亭台楼阁”这类四字词就是对具体事物的描述;“风驰电掣”“春意盎然”这类四字词是对抽象事物的描述;“毛遂自荐”“买椟还珠”这类四字词是对一个事件的描述;“怡然自得”“欣喜若狂”这些则是对情感的表达。而二字词、三字词很少能对事件进行描述,且对于突显程度来说,对同一事物、情感的描述,四字词2+2格式通过重叠字词、添加修饰语及近义词相加,其情感色彩、突显程度明显更深。比如“朝朝暮暮”与“朝暮”;“倾盆大雨”与“大雨”;“兴高采烈”与“高兴”,显然前者程度更高。此外,根据表三感情色彩的划分,四字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知、思维方式的改变其感情色彩也在发生变化,具有灵活性。一些被时代淘汰的四字词,逐渐抛弃本源意义,根据当今社会、文化、思维方式变化的延伸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词意。比如“官官相护”中的官,古代与现代是两种不同的阶层,随着时代的变化,“官”字由封建社会中的朝廷官员变成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经过任命、一定等级的政府官员。
3.四字新词生成的必然性。进来大量流行新词在网络上传播,受到人们喜爱,成为一种潮流,如“人艰不拆”“累觉不爱”“喜大普奔”“十动然拒”“细思恐极”“不明觉厉”等。这些新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它们都使用了四字格。那么为什么人们倾向于将一句或几句话、一个事件、现象通过缩略、拆分、拼凑等方式造出四字格式的新词呢?是因为四字词具有的独特性、韵律性、灵活性。许多学者对此现象感到忧虑,认为这些“粗制滥造”的四字新词毫无内涵,会对正接受初等教育的学生产生误导。在我看来,这种观点太过极端。“人艰不拆”是从《谎言》这首歌曲的歌词中截取而来,原歌词为: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此词语采用缩略的方式将歌词词汇化,其中人表示人生,艰表示艰难,不表示不要,拆表示拆穿,通过这四个字可以将原句的意义表达出来。言语的经济原则是导致缩略词产生的原因之一,四字词的音律性、简洁性使得此词朗朗上口方便记忆。此词并不是生拼乱造的,能够很好的还原语意,且因其流露出的对社会的无力感使人共鸣,因此“人艰不拆”的生成与流行也就不难理解。另外,在旧词中,不是所有的四字词都有其典故的,也有一些是通过这种缩略的形式演变而来的,经过上千年,它们已经被人们接受,成为固定四字词。所以说任何能够引起人们广泛共鸣的词语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它们能够满足人们对某种情感表达的需求,不能够因为新词与四字词中最典型成员——成语中的典型成员——有典故的成语的共性不够多,就否定这些词存在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词的产生是必然的,无可避免。就如先秦诗歌中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着科技的发展,电的普及,“日出而作,日落不息”或者“日出而息,日落而作”等这些对原语进行了改编的词语更能引起共鸣。
四、结论
讨论当社会发展、新科技、生活方式的出现,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会随之改变,认知改变造就语言的改变。当人们发现,旧词语不再能够将他们的感受表达出来的时候,新词就被创造出来。而新词不是凭空创造地,它是凭借一定地语言规律、通过延伸语义、反义对比等方式衍生而来。即使是发现了一种不层发现的物质、观测到不曾发现的星球、现象,人们也会有所依据地创造新词,比如用发现者的名字等相关事物命名或根据新事物、现象与已有事物的共性来造词。在这语言的持续不断地发展、改变中,四字词这种最为流行的造词格式,被人们广泛使用。四字词是汉语中特有的语言表达格式,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成为人们表达思想的语言格式,历经上千年的传承,成为中华民族的言语习惯。它的历史性与独特性造就了它的繁盛。因而现今人们通过缩减句子、拼字、谐音字替换等方式不断创造四字新词,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四字格对汉语为母语的特定人群产生了深远地、不可磨灭的影响。既然新词的生成是不可避免的,就需要正视它,并重视人们文学素养的培养,让新的认知、体验与文学相结合,造出义、音、形相和谐的新四字词。
参考文献:
[1]William.Croft.,&D.A.Cruse.(2004).Cognitive Linguistic[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崔云婧.探讨网络四字新词的原因[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
[3]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M].商务印书馆,1979.
[5]李德志.网络文化超文本新词认知分析[M].外语学刊,2014.
[6]陆志韦.汉语的并立四字格[J].语言研究,1956.
[7]吕叔湘.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1963.
[8]李应洪.汉语流俗词源研究的认知心理学维度[J].外语学刊,2014(4).
[9]王丽.网络新词生成机制的认知阐释[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
[10]徐盛桓.相邻与补足——成语形成的认知研究之一[J].四川外国语学报,2006.
[11]杨永和.陈英红.语码混用现象的社会语用学解读[J].外语学刊,2014.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