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综合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比较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为耳鼻喉常见疾病之一。随着空气污染的加重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本病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1】。由于耳痛不明显,儿童主诉不清,在小儿听力受到影响时家长才发现就诊,常常延误诊断和治疗,进而造成儿童的听力损失,影响语言发育。而成人患病对听力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由于传统的药物治疗不能彻底消除中耳腔的积液;反复的鼓膜穿刺容易增加中耳腔的感染;鼓膜切开、鼓膜置管因患者身体、心理或经济的因素,加之术后并发症多,不被患者所接受。笔者近年来采用微波、声频共振耳聋治疗仪联合药物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明显提高,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本研究中104例病例为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其中男68例,女44例,年龄3-68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2例。鼓室压图显示“B”型曲线101例,“C”型曲线4例,声反射均消失。两组患者耳镜检查均显示鼓膜混浊内陷,呈橙红色。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口服倍他司丁20mg、丹参液10ml冲洗、口服维生素b族类。
1.2.2 实验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微波及声频共振耳聋治疗仪辅助治疗。微波多功能治疗仪为长春志诚医用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提供,功率20W,时间20分钟/耳,7天1疗程,共3疗程。CZT-8F声频共振耳聋治疗仪(沈阳新圳医用电子仪器公司生产),患者取侧卧位,患耳向上,将负极板放于头枕上贴脸颊压紧,导电面接触皮肤,外耳道注满维生素B1,将声频发生器垂直放入外耳道内,按机器预设处方号选项,选择G号程序,根据患者感觉调节超声强调,以患者感觉为宜。每次30分钟,每日1次,7天1疗程,共3疗程。
1.3 疗效标准 治愈:自觉症状(耳聋、耳鸣、耳闷胀痛感)消失,耳镜检查无鼓膜内陷及充血,纯音测听气导恢复正常,鼓室压图均为“A”型曲线。有效:自觉症状好转,鼓膜内陷充血好转,纯音测听语言频率区气导平均听阈下降10dB(HL);鼓室压图为“As”型,但峰值较前偏低。无效: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鼓膜仍内陷充血,纯音测听、鼓室压图与治疗前无差异。
1.4 统计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方差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77%,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15%,两组临床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例)
组别 治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22 20 10 80.77
观察组 34 16 2 96.15
2.2两组复发率比较。对照组复发31例,复发率为59.62%,实验组复发10例,复发率为19.23%,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由于咽鼓管功能障碍或(和)中耳黏膜炎症所引起的以中耳腔积液、听力下降为主要特点的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以下几方面有关(1)咽鼓管功能障碍。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中耳腔内呈负压,导致中耳黏膜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形成中耳渗液。如腺样体肥大、鼻咽肿物、过敏性鼻炎、鼻后孔息肉等疾病。(2)感染。中耳黏膜是上呼吸道黏膜的一部分,当上呼吸道感染时,咽鼓管咽口及软骨段黏膜充血肿胀;同时,细菌和病毒可经咽鼓管进入鼓室而致病。另有研究表明,中耳积液中炎性介质的存在,并可检出细菌的特异性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以及补体系统的出现,因此推测免疫反应也是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之一【2】。
在以上因素的影响下,中耳浆液分泌过多而黏稠,妨碍其和咽鼓管粘膜纤毛传输功能导致中耳积液,积液又会加重纤毛的损伤,抑制其功能。因此分泌性中耳炎治疗原则是:消除病因,清除中耳积液,改善咽鼓督功能,促进中耳的通气引流【3】。所以治疗本病的关键是恢复咽鼓管粘膜上皮的功能,促进积液的排出。有研究证实,单纯的骨膜穿刺抽取鼓室内积液能够显著改善分泌性中耳炎初期的渗出,并暂时提高听力,但对于骨膜肿胀明显,鼓室内渗出黏稠、咽鼓管纤毛运动功能不能短时间内恢复等情况下,该治疗方法容易复发,且重复穿刺会增加中耳感染的几率。单纯药物治疗不能彻底消除中耳腔的积液而导致疗效不尽人意。
CZT-8F声频共振耳聋治疗仪系统采用全电脑控制的超声波及中低频生物电磁波所形成的立体叠加共振治疗作用机理,是集声、频、热、电、磁、微细按摩等自然物理因子同步叠加透入于病灶,形成声频共振、理化叠加的立体效应【4】。该效应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采用其进行辅助治疗时,外耳道中的维生素B1溶液通过鼓膜透入鼓室,可有效发挥其营养神经作用,改善微循环,减少渗出,减轻粘膜水肿,使局部炎症消退,咽鼓管通畅,改善中耳通气引流。而微波脉冲理疗方法是应用其非热效应增强细胞代谢过程,使咽鼓管、鼓室口黏膜肿胀消退,有利鼓室内气压平衡,促进中耳黏膜生理功能恢复,鼓室黏膜通透性变化。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再辅以微波、声频共振耳聋治疗仪联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且能够减少复发率。因此笔者认为微波、声频共振耳聋治疗仪联合药物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7-350.
2. 杨琳.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听力学及语言疾病杂志,2014,,2(3):328-329
3.刘莉,李晖. 鼓膜穿刺联合声频共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62例疗效观察.临床医药实践,2014,23(1):19-20
4.洪丽,王文珍. 声频共振治疗仪配合药物治疗分泌性中耳炎100例疗效观察.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24(6):512-513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