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大美气象的浪漫想象

作者:罗瑞霄 更新时间:2013-03-28 20:29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阿城 《棋王》 传统文化 王一生 大美
【职称论文摘要】
 摘 要:阿城的《棋王》跳出了“知青小说”的悲剧性叙事,跳出了体制文学的政治激情,以现代意识重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宠辱不惊的脉息,着意凸显其大美气象的一面,这实际上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浪漫想象。

在上世纪80年代“反传统”的批判热潮中,对传统文化的“守成”立场,也在激进氛围的空隙间生长。一些作家认为:“以‘现代意识’来观照‘传统’,寻找民族文化精神的‘本原’性构成,将能为民族精神的修复,为‘现代化’的进程提供可靠的根基。”① 阿城的《棋王》取材于作家本人亲历的知青生活,但在主旨表达上跳出了“知青小说”的悲剧性叙事,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自觉认同,洋溢着一种大美气象的浪漫想象。
  “文化是一个绝大的命题。文学不认真对待这个高于自己的命题,不会有出息。”② 王一生用“棋”构筑的世界里,洋溢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美。《棋王》有意突出了一种无可匹敌的坚韧,在王一生的棋艺与人品上渗透了浓厚的道家思想。捡破烂的老头赠予王一生的棋谱里,开宗即借男女讲阴阳之气,谈盛弱造势之理,将道家“和合生生论”的思想融于棋中:太盛则折,太弱则泻……若对手盛,则以柔化之。可要在化的同时,造成克势……这势需你造,需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无不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与道并进,遵道而行,这种“为”就是“无为”,以“无为”去“无不为”下棋的道理亦深蕴其中。这在之后对王一生以一敌九的对决中的描写显得更为突出。鏖战间“我”招呼王一生喝水时,他早已进入物我两忘、人棋合一的境界。尤其是最后那句话:我又把碗递过去,他竖起手掌止住我,回到他的世界里去了。这也正是“无为无不为”中的那种忘却自我、神与物游的“沉浸”和“超越”的高级状态。及至鏖战结束,老者出面,说王一生棋艺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先声有势,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古今儒将,不过如此。
  “道家的精神的要领就是不以外在世界的变动当做个人悲喜的原因。”③王一生作为“文革”背景下的一个普通知青,形体“精瘦”,貌似痴呆,人送外号“棋呆子”。他从小就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全家生活费加起来每人不到十元钱。但他却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去适应灰色的生活。他到农场找我时说:“人要知足,顿顿饱就是福”;在知道参赛资格是用脚卵的乌木棋换来后,坚决不肯参加比赛。道家清心寡欲、逍遥而游的思想成就了他轻视烦恼、淡泊名利的高贵人品。
  但《棋王》并不是一味肯定道家思想而否定积极入世的儒家大宗。在这方面,文中描写很多关于“吃”的场面就是这个用意。作为一个穷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填饱肚子。面对最原始的需求,我们可以看到王一生对生命的热爱;而王一生对棋艺的精益求精,对比赛的积极热情,“我”总是听到消息有一个棋呆子在某处与某某下棋,赢了某某,这也正是儒家积极用世的精神。可见在王一生身上实现了道家与儒家精神的统一。
  《棋王》还通过对“吃”的关注,折射出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这一点一部分体现在文中的蛇宴上:在佐料上,虽然没有醋精,却也可以找到草酸来代替。在讲究上,蛇肉碰不得铁,碰铁就腥,所以不切,用筷子撕着蘸料吃。最后把蛇骨放进去熬汤。待到茄子也吃净,蛇骨已经煮散,再把野茴香,揪在汤里,然后舀了汤在碗里,热热的小口呷。如此将吃法描述出来,自然字字勾人肠胃,加上有朋自远方来的“乐”,捕得两条蛇的“妙”,调料因陋就补的“适”,最后连骨带肉一并打发,再点上一根烟来吸的“畅”,所有这些凝结成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一个缩影。相对于丰盛讲究的“蛇宴”而言,王一生对“吃”的要求却极为简单,只要是能充饥的食物,不论干湿,都能享用,而且吃相极恶,让人觉得惨无人道:甚至吃完饭涮碗的水面上的油花都被他小心地吸尽,然后带着安全到达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地呷。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王一生丑态百出的“吃”相不免令人大跌眼镜,但也正是如此强烈的反差才将“身体”与“灵魂”的博弈呈现得更加鲜明,并揭示出物质和精神生活永恒的矛盾。“棋”在王一生身上占据了压倒性的地位:何以解不痛快?唯有象棋。他在对弈中实现生命的自由和自我的超脱,并沉淀出很高的人品、棋品,特别是对棋艺的追求,不含任何狭隘的世俗名利观念。他与捡破烂的老头成为忘年之交,并谨遵他“为棋不为生”的祖训;他还主动放弃脚卵用祖传乌木棋为他换来的参赛资格,却在赛后同时与九人展开鏖战。可见王一生对棋有一种不为世俗羁绊的虔诚,“棋”不光是王一生的精神食粮,更是他崇高的精神信仰。物质世界的贫瘠成全了王一生精神世界的丰盈,却并没有因此而削弱王一生这个形象的“质感”。王一生与“我”在火车上大谈“吃经”,并对“馋”与“饿”做了一番辩解,表现出他对“吃”的认真且严肃的态度。同时他对“吃”的要求是“比较实在的”,“半饥半饱的日子”就足以让他满足。可见王一生并不是一个挣扎在贫困现实中的痛苦生命,相反他正好“乐在其中”。“身体”与“灵魂”在王一生的身上实现了和谐的共生。在《棋王》里,我们看到的王一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灵魂。这正如苏丁、仲呈祥在《〈棋王〉与道家美学》中所言,“吃的故事,棋的故事,构成了人生中物质与精神的两个部分,合成了生命的故事”④。
  《棋王》在赞颂个我饱满生命的同时,更突出了人情关系的力量。这首先体现在王一生与其母亲的关系上。棋王的母亲一辈子挣扎在贫困中,身体也越来越差,因不想看着王一生因痴迷下棋而荒废学业,她甚至给自己的儿子下了跪,说:“小祖宗,我就指望你了!你若不好好儿念书,妈就死在这儿。”然而也恰恰是这位母亲,因为没有钱给自己的儿子买一副象棋,就用平日捡来的牙刷把悄悄做了一副无字象棋,直到自己临死的时候才交给王一生:“妈要走了,一辈子没给你留下什么,只捡人家的牙刷把,给你磨了一副象棋……我不识字,怕刻不对。你拿了去,自己刻吧,也算妈疼你好下棋。”母亲的良苦用心,亲情的巨大力量成为王一生棋艺精进与棋道修炼的内在动力,他在征服区里所有象棋高手后说的话:“妈,儿今天……妈。”——算是对母亲在天之灵的一次告慰。儿子的成功最终回归到对母爱的感恩上,可见亲情的力量已然渗透到王一生的骨髓中。 王一生精神的独立和飞跃其实带有隐秘的曲折性,这在王一生与画家的关系中可体现出来。作品中的画家其实是一个重要人物,在第四章中,画家说:“理想没有了,只剩下目的……我这两年,也常常犯糊涂,生活太具体了。幸亏我还会画画。”何以解忧,唯有——听完画家的话,王一生做出决定,不参加比赛。画家在这里也是精神至上的道中人。王一生以棋为精神追求,画家则以画画为精神动力。“幸亏我还有画画”道出了精神追求的重要性,正是听出了画家的弦外之音,王一生才又完成了一次精神的飞跃。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