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融媒体视域下的传播特质和编辑思维的重构(2)

作者:刘钊 更新时间:2015-04-16 14:14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关键词] 融媒体 传播 编辑 思维
【职称论文摘要】
受众碎片化是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变迁而出现的受众选择日益多元化的过程,受众广泛地分散开来,某一特定媒介(如一份报纸)吸纳的受众份额与受众规模被稀释。受众的差异性、技术的先进性和政策的许可是影响受众碎片


  受众碎片化是“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变迁而出现的受众选择日益多元化的过程,受众广泛地分散开来,某一特定媒介(如一份报纸)吸纳的受众份额与受众规模被‘稀释’。受众的差异性、技术的先进性和政策的许可是影响受众碎片化的主要因素”。2012年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从2011年的38.6%增至40.3%,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DA/Mp4/Mp5 阅读、光盘阅读等,电子书由1.42本/人增至2.35本/人,搜狐、今日头条客户端的下载量过亿,说明受众对不同形式和不同深度的多媒体数字内容有旺盛的阅读需求。在传播碎片化的融媒体时代,对信息的多元需求将互联网、移动电话、电子阅读器送上了信息高速公路。应媒介技术之变,信息被加工成简短的信息条,在微博、微信、论坛、短信等平台上迎合不同受众群体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分享与传播,并以相关媒体元素聚集个性化的独特群体,延伸了信息传播的长尾效应[1]。
  融媒体平台将现场采集的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新闻素材通过网络共享发送给后方编辑,编辑在深入思考与综合分析后,或加工成报纸新闻的深度报道,或即时发布在网站上成为滚动新闻或视频新闻,或加工为供手机或电子阅读器用户通过客户端下载的文字和图片新闻。编辑是融媒体平台新闻生产与传播的中心,负责定位不同媒体,分发不同形式内容,获得最佳传播效果,满足不同受众群及不同层次的新闻需求。
  2 融媒体视域下编辑思维的重构
  2.1 编辑需要建立跨媒体意识
  “媒介杂交释放的新的力量和能量,正如原子裂变和聚变要释放巨大的核能一样”[2]。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不断碰撞融合的视域下,传统媒体编辑趋于兼容新媒体的编辑功能,形成“融媒体记者”的工作理念。为满足除传统媒体及网站、iPad版、手机版等不同媒体的多样化需求,编辑或记者必须从单纯的文字工作者转向掌握摄影、录音、采编、剪辑等技巧的复合型人才,熟练应用各种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网站、移动电视、App、互联网视频服务(OTT TV)等来实现信息的多媒体发布和数据融合。
  掌握融媒体技能在美国已成为一种对编辑的日常化的工作要求。如美联社已开始利用推特作为受众发表评论的互动平台;点击《纽约时报》网站上的任意一条新闻可以同时浏览它的网页、微博、手机报、视频、音频、iPad等形式。全媒体记者的典型工作画面是:采访时随时更新微博,第一时间传递新闻文字、图片、录像等,网站上实时跟进事件进展,纸媒上进行图文深度分析。报纸、广播、电视记者的前期采访成本比例大约是1∶1.8∶3.5,若能以最佳的组合手段合理整合采集的各种素材,就能经济、准确、及时传递给受众丰富的信息。
  2.2 编辑要建立以受众为本的传播意识
  受众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归宿和传播过程的决定性主体,也是新闻传播行为和新闻产生发展的原动力,以受众为本是发展现代传播的必由之路。以受众为本,要求传媒人充分尊重受众的知情权、表达权、舆论监督权和隐私权。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24万人,重伤16万多人,我国传媒守口如瓶,直至1979年才对外公布损伤数据,这种回避的做法无益于新闻传媒建立公信力。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普及和媒体多元化,传媒开始在第一时间聚焦新闻热点,使受众及时获得信息全貌,无论是钓鱼岛事件中《环球时报》记者随船前往,用手机拍摄日本飞机照片、喊话录音并每日发回全媒体报道,还是汶川地震等重大灾难的新闻全天候播报,其全媒体表现方式均赋予公众事实和真相。
  以受众为本的内涵是以受众需求为首要考虑因素,视受众为合作伙伴,无论何时何地,媒体必须提供让受众参与、分享的新闻报道。融媒体时代的编辑需要学会关注受众关心的话题,充分了解受众需求,撰写微博或在线新闻,通过文本、图片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吸引受众的注意和兴趣。由于受众会通过新媒体获得事件的多角度素材,融媒体编辑必须充分吸收和利用用户生产内容这条途径,以此获得充盈的“现场感”和媒体公信力。编辑还要学会运用圈子(如微信朋友圈、豆瓣小组、微博粉丝群等)效应聚拢人气,拉入更多受众参与话题讨论并提供新的资讯和信息反馈,并通过分享公众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实际上这也是舆论监督的一种表现形式)获得受众的广泛认同,构建复合化的编辑角色和素养。
  2.3 编辑需要建立出版人意识
  在不同媒体介质融合的当下,各种媒体的编辑都需要建立出版人的概念和意识,网络时代的每次点击、链接或关注都形成效益,如何更好地经营媒体,成为编辑应正视的问题。当用户由线下转为线上,我们有理由认为用户才能产生内容,用户才能聚集圈子,圈子就是长久营收。电影《失恋33天》用900万制作成本获得2亿票房,故事取材于豆瓣网上连载的一个帖子,引来数千万网友在线围观,接地气的故事出书并改编为电影后,充分运用社交本地移动(Solomo)营销模式及网络视频预发短片和微博互动进行推广。社交本地移动即社会化(Socail,以微博和SNS为代表的社会化互动媒体传播)、本地化(Local,基于位置的服务)和移动化(Mobile,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平台)三者形成即时化传播,并通过互动、分享等行为获得受众反馈,再对受众最关注的亮点进行二度传播,获得营销奇迹。
  网络在让世界变平的同时,给予编辑抑或传媒人更多的思考:如何利用新媒体来观察受众需要的内容,用什么样的营销手段获得最好的效果。在出版走向市场的今天,编辑必须告别“自己想”的纯真年代,要把作者当成资源,把读者当成客户[3],保证与受众的即时沟通,在整个编辑活动中保证出版物一定的曝光度,维系受众的好奇和关注[4],并随时调整出版发行方向和内容,智慧地运用微博等新媒体与受众互动,使编辑活动成为更高层次上有意识的出版活动。
  2.4 编辑需要建立大数据意识
  新媒体大数据具有解析度高、广度大和即时交互等特点,被认为是信息技术下一个重大突破的方向。强大的新媒体数据,可以使人们通过网络获知更多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员利用脸书的“赞”(Facebook “Like”)信息,瞬间获得用户的人口特征资料,包括种族、性格、智商、宗教、政治观点等。美国科学家追踪欧洲某国10万手机用户半年内的数据,探析其活动范围和移动模式[5]。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