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专业大学生业务素养提高之我见

作者:佟伟冬 更新时间:2013-08-20 11:42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见,之,养提,学,媒,
【职称论文摘要】
国内高校传媒专业大学生新闻业务素养普遍存在欠缺,高校、学生和媒体应该共同努力,纵向拉长实践教学时间链条,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横向拓宽实践教学范围,增加传媒专业学生进入该产业的砝码,提高学生的新闻业务素养,把高校传媒专业打造成为传媒人才的孵化基地。

  一、传媒专业大学生新闻业务素养的现状
  新闻职业素养主要表现在新闻工作者的理论和政治素养、法律和道德素养、业务素养等方面。如果一个记者思想作风、职业道德、文化知识等方面的修养都很不错,但是业务素养欠缺,那他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记者。
  新闻业务素养的内容包括:敏锐的观察思考力;快速的捕捉反应力;扎实的专业操作力。
  一份对象为某高职院校新闻专业学生的调查显示:被调查同学中,仅有0.4%的学生摄影摄像技术非常好,55.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摄影摄像技术是熟练,对摄影摄像只会一点的同学竟然高达44%。在图片处理能力方面,18%的学生是熟练的,66%的学生只会一点,而有16%的学生还根本不会处理照片。掌握后期视音频非线编辑的同学更是凤毛麟角,只有14%的学生熟练掌握,14%的学生会一点,而72%的学生不会使用非线编辑。
  该数字表明,传媒专业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中动手锻炼、增强书本知识实际应用几个方面没有主动协调、契合,他们的新闻业务素养差得太远了!
  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国内媒体对能从事一般记者、编辑工作的本科毕业生,需求量已接近饱和。数量上的供大于求已经使传媒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重重,质量上不尽如人意也让传媒单位拒绝接受刚出校门的学生事出有因。究其原因,不外乎其业务能力大多不能达到传媒单位“来即能战”的要求。
  一方面绝大都数传媒专业毕业生不具备直接上手,进入编采流程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几乎所有的传媒单位都不愿意投入成本,对新近入职的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和业务技能的培训。高校传媒专业大学生处境尴尬前途堪忧,因此,提高高校传媒专业大学生新闻业务素养迫在眉睫。
  二、提高高校传媒专业大学生业务素养的举措
  要想让书本上的知识自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校、学生和媒体应该共同努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加大合作力度,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推进高校传媒专业大学生新闻业务素养的提高。
  1.纵向拉长实践教学时间链条,增加学生动手机会。
  高校传媒专业学生的实践有自发的兴趣小组性质的新闻实验室(工作室)以及部分学生自行联络、利用寒暑假参与的实习,当然这只占实践的一小部分。绝大部分的实践来自学校安排的实习。而多数高校传媒专业实习只安排在高年级,甚至毕业前夕。
  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以理论为主,很少有直接动手操作的机会。如果要学生能够在具体应用当中发现自身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要从低年级开始就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让他们按照媒体单位的实际操作流程应用已经学到的知识,甚至直接参与到媒体实际工作中。
  学校(二级学院)应该创造这样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体验媒体”的可能。通过时间的增加,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尽早具有媒体的职业体验。
  2.横向拓宽实践教学范围,增加传媒专业学生进入该产业的砝码。
  目前,国内很多院校的传媒专业都拥有可用甚至比较专业的制作设备,包括平面媒体需要的相机、广电媒体的摄像机、非线性编辑系统等。日常教学中,这些价值百万、千万的设备,除了实验课的45分钟或90分钟时间内让学生看看、摸摸,听听讲解、尝试操作之外,大部分时间发挥不出其他效益。传媒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些设备满负荷使用也会很快落后,何况闲置?因此,尽快唤醒这些“沉睡”的设备,让它们成为传媒专业师生进入产业领域的工具,应该是比较现实的选择。
  师生分组配备制作设备,尽早开展带设备实习。
  除去部分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之外,大多数高校所在城市媒体限于自身实力,虽然拥有合格的技术维护人员,但制作设备数量往往捉襟见肘,经常不能满足编采业务需求。针对这种现状,高校方面可以把传媒专业的师生编组,携带教学设备到传媒单位实习。这样,学生可以在媒体实践中学会设备使用,媒体设备不足的现状能够得到改善,从而增强媒体接受实习生的意愿,同时,高校的教学设备也可以得到专业技术人员的维护,可谓一举三得。
  与媒体合作,促进高校、媒体双向人员进入。
  国内现有媒体,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媒体中,沉淀了很多20年前就进入传媒行业工作的从业者。这部分员工业务熟练,但对行业前沿动态知之甚少;反观高校,传媒专业的教师理论修养、对行业发展动态的研究层次较高,但大多不具备媒体从业经历。两者对传媒专业学生隔断式教育和辅导,难免造成学生理论、实践偏向一方的知识结构。因此,加强高校与媒体合作,在校内开办选修课,由资深媒体从业人员介绍编采业务流程设备操作技能;在媒体内部开展研讨,聘请传媒专业教师从行业发展角度研究、指导媒体业务开展,参与栏目、节目策划、制作,并增加学生对这些业务内容的接触,将形成双赢的格局,新闻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明显增强。
  依托互联网,尝试开办覆盖高校,甚至部分社会面的实验性媒体。
  高校开办媒体并不是非常新鲜的话题。创办于1908年的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就拥有九大实践基地。极为贴近实践的教育方式让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人才辈出,该校的毕业生有不少人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在国内,2003年,浙江传媒学院就成立了实验电视台,经浙江广播电视局批准,这座电视台如今已经覆盖了整个杭州下沙高教园区。
  互联网的发展,为视频传输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空间。高校的传媒专业可以联合所在城市的其他院校、单位,利用自身设备、人员力量,开办实验性媒体。这样,直接的效果是能够让在校学生按照媒体运作流程接触实践,间接效果还可以创造学生接触市场运作、商业合作等传媒产业发展的其他方面。

     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在校期间即创办网站、制作公司等产业实体。
  如今,很多高校都给学生提供资金、场地支持,鼓励年轻人创业。适应这样的时代基调,高校传媒专业也可以尝试由教师指导,辅导在校学生创办网站、杂志、制作公司等面向社会服务的产业实体。市场经济的铁律是,有需求就会有供给。层出不穷的制作公司说明市场对社会化制作需求量在不断增长。高校提供方便,让在校学生创办传媒产业实体,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把原本仅有书本知识的“半成品”锻造成为合格的传媒人才,也能够增加未来学生走上社会之后的生存技能和就业可能性。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