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骏马》:生命视阈中的草原文明(2)

作者:李娜 更新时间:2013-03-28 21:10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张承志 《黑骏马》 个体生命 草原文明
【职称论文摘要】
此外,索米娅的丈夫、其其格的继父达瓦仓,尽管对其其格呼来喝去,让她做繁重的家务劳动,但透过他不忘给熟睡的其其格盖好被子的微小细节,我们看到了他对其其格的另一种关怀。十年前,他在漆黑的路途中发现了因牛


  此外,索米娅的丈夫、其其格的继父达瓦仓,尽管对其其格呼来喝去,让她做繁重的家务劳动,但透过他不忘给熟睡的其其格盖好被子的微小细节,我们看到了他对其其格的另一种关怀。十年前,他在漆黑的路途中发现了因牛车坏掉无法为额吉送葬而痛哭不止的索米娅,索米娅抱着“像条剥了皮的猫”的孩子处在孤立无援的境地。草原人固有的爱惜弱小个体生命的本能驱使达瓦仓在为额吉送葬之后,将索米娅母女接走,与她们共同生活在一起。在达瓦仓看来,私生与否根本不重要,个体生命的存在才是最真实、最有意义的。
  无论是白发额吉、索米娅,还是达瓦仓,于文本中,他们多次彰显出对个体生命的珍视与尊重,都强有力地说明了草原人民意识深处的个体生命崇仰的草原文明价值基点。
  中原文明对伦理道德的崇尚在加强国家民族凝聚力方面有其可取之处。然而,透过审视的目光,我们看到,中原文明对伦理价值的过分强调造成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忽视,甚至戕害。王安忆《小鲍庄》中的捞渣以个体生命为代价换取仁义的美名,然而,令人震惊的是,捞渣的死起到了狂欢化的作用,成全了小鲍庄的声名显赫,却淡漠了对个体生命价值应有的珍视。
  “我”作为城里畜牧厅的科学工作者,早已厌倦了喧嚣浮躁的城市生活。在回归草原的旅途中,“我”对草原的认知逐步深化。与索米娅的重逢让“我”彻底醒悟,曾经对草原文明产生的种种误解。在历经困惑、出走、回归等一系列行动后,“我”以现代人的身份重新感受草原文明,完成了人生的蜕变之旅,开始以新的眼光看待草原文明。
  在白音宝力格的切身体验中,透过其叙述的倾向性态度,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中原文明要借鉴草原文明以崇仰个体生命为价值基点的行为原则。只有这样,中原文明才能“循着一条纯洁的理想之路走向明天”。  
  ① 张承志:《草原》,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第423页。
  ② 张承志:《张承志精选集·牧人笔记》,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③ 马丽蓉:《踩在几片文化上——张承志新论》,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作 者:李 娜,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