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黄老之学研究综述

作者:王淏 更新时间:2015-07-30 10:46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黄老之学;诸子;汉代
【职称论文摘要】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至今,黄老之学的研究层面深入到其思想领域,研究对象多置于汉初黄老之学繁荣期的历史背景下。对与诸子的融合关系、汉初政治实践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这一阶段的研究方向多转向思想层面的研究,对于今后黄老之学的研究有着广开思路和裨补缺漏之作用。

           帛书《黄帝四经》出土后为研究黄老学说提供了新的材料,对于研究黄老之学在战国百家争鸣中确立主导地位有着重大意义,学界对活跃于汉初的黄老之学重新重视起来。七八十年代许多大家做出了范式性的研究,在文本考释方面取得总结性成果。进入九十年代,对黄老之学的研究更加倾向思想层面,以期对其独特的思想面貌加以揭示。
一、黄老之学与诸子思想
与原始道家相比较,黄老道家对儒法诸家所设计的政治和伦理系统予以认同和接纳,并一改老庄道家拒斥儒、墨、法诸家的立场,而融合吸收各家的基本观点,形成关心世俗社会的价值取向。丁原明认为发生原始道家到黄老之学的逻辑转换,归根结底是它们所处时代的社会实践推动和选择的必然,是道家进行自身结构性调整的结果。王中江从早期道家的德性论、人情论等方面考量黄老之学与老子、庄子的差异性。关注到汉初黄老和儒家思想此消彼长的统治思想纠葛时,鲍新山提出在西汉前期,黄老思想和儒家学说作为统治思想,都有一个确立和盛行的过程。商国君认为黄老思想在西汉前期的主流地位值得商榷,儒家学说在此时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二者的盛衰兴替正体现了汉初思想意识领域的复杂性。墨家是先秦诸子中最接近社会下层的一派学说,其立论皆从国计民生出发。因此,有学者指出黄老之学吸收了墨家兼爱、强本节用、非攻、义战等思想,并加以发挥改造,也正合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黄老之学“采儒墨之善”之说了。王沛《黄老“法”理论源流考》为黄老学之“法”寻根,认为周代礼乐文明对社会秩序的观念形成和具体实践,为“法”的发展提供了要素和准备,在战国时早期黄老介入社会规范领域,但是在“道生法”的体系中,“道”日益抽象化,而“法”则益发沦为工具。张增田详论了帛书《黄帝四经》德治主张与先秦儒家之德治理论的差别,肯定了前者独特的理性价值。
二、黄老之学与西汉政治实践
反思前代暴政之教训,立足本朝肇始之凋敝,在百废待兴的汉初,兼收并蓄、杂纳各家的黄老以其无为尚简、刑德并治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余明光肯定了黄老的无为之道在汉初发挥了与民休息的作用,使得汉初短短七十年内社会秩序、经济从倾颓之中得以恢复和发展。有质疑声音从根本上推翻了黄老之学在汉初的地位,鲁同群列举分析《史记》、《汉书》中统治阶层及士大夫处政执事的思想倾向,认为自汉高祖至景帝时期,治国思想并非黄老之学,而是以儒家学说为主;黄老思想只是作为皇帝修身之辅,汉初朝野除窦太后和曹参外,再无人服膺黄老。这个观点完全推翻了学术界一直以来对汉初思想领域的界定,观点尖锐,但是有待更深层次的商榷。江林昌在分析秦汉时期的学术思想时意见就完全相反,他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认定黄老思想是当时的主流,其更多着眼于汉初至武帝从黄老之术到独尊儒术治国方略的嬗变过程。
三、黄老之学与汉代人物思想
近年来多有学者研究黄老思想对汉代文人士大夫阶层产生的影响。司马迁的《史记》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黄老思想、黄老人物的载体,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他对黄老之学的认识与评价、接收与批判。另外,张良、陈平、贾谊、汲黯等士大夫阶层的对黄老思想的接受程度也在一个层面证实了黄老之学的地位。台湾学者陈丽桂在《秦汉时期的黄老思想》一书中,专用一个章节的笔墨着重分析汉初重要人物的道法倾向。她认为萧何、张良、陈平,其思想是前“老”后“黄”,有较深“法”的倾向。而既有事功又提出完整理论的第一人当数陆贾。他的《新语》是儒、法、道兼揉的,体现出浓厚的黄老色彩。
对于汉代大儒董仲舒与黄老学说的关系,陈丽桂肯定董仲舒在推阐大一统思想时吸收了相当分量的黄老阴阳思想,并与《管子》、申韩一系的法家相融合,建立起阳儒阴法、王霸杂治的统治思想。张国华认为无论是董仲舒的天人学说,还是其政治伦理思想,皆与黄老思想密切相关。在吸收、利用道家、阴阳家思想资料充实、发挥儒家义理的基础上,董仲舒建构起了一个崭新的儒学思想体系。以政治和学术的双重优势取代黄老之学而获得了“独尊”地位。
四、黄老之学的影响
自汉武帝一朝后,黄老之学渐渐退出政治视野,后世多在王朝肇始、战乱复元之际援用黄老思想。杨秀实认为黄老之学在东汉初年动乱初平之际发挥作用,造就了东汉初年的稳定和繁荣;而在白居易的经济思想中,黄老之道和轻重之术相结合是值得关注的一点;中唐藩镇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背景下,柳宗元的政治哲学也表现出黄老思想的踪影;清代魏源晚期政治思想的中心部分其特点是儒内道外、刚体柔用,也具有黄老思想的影子。
黄老思想之影响也波及文学领域。有学者认为汉赋与黄老学说在兴盛时段上有所重叠,黄老思想为汉赋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创作环境。余颖通过对汉乐府内容题材以及审美观点的分析,认为在两汉乐府诗歌中黄老思想的影响确实存在。黄老之学走下政治神坛后,在民间流传过程中逐渐宗教化,余明光从黄老思潮中心主旨的演变、黄老思想对初期道教经典的影响以及由黄老崇拜向黄老道教的转变这三个方面,探讨了黄老思想的演变对黄老道教形成的影响。吕有云分析了道教之所以不能成为世界性宗教的原因,在于在其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具有浓厚的关注政治和干预现实政治的倾向。而这一政治情结的主要思想根源便是道教的黄老思想传统。
综上所述,近二十年对黄老之学研究角度更倾向于黄老思想的实践意义,重视从黄老之术到独尊儒术治国方略的嬗变中黄老与儒家在学术方面的交融和政治层面的角力。诸如黄老思想对文学、宗教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可以看作横向研究黄老思想对中国文化浸润作用的有益思考。这一时期的研究较八十年代有更为开放的视野,但普遍存在对象研究的深度较浅,对于黄老之学在汉初的政治影响少有从哲学层面剖析其体系内部结构性的问题,这些都有待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 陈丽桂. 秦汉时期的黄老思想[M]. 文津出版社, 1997.
[2] 王  沛. 黄老“法”理论源流考[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3] 白  奚. 先秦黄老之学源流述要[J]. 中州学刊, 2003(1).
[4] 余明光. 黄老学术向黄老道教之转变[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5).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