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陪都时期的进步青年——严良坤

作者:孙伟 贺西洋 更新时间:2011-03-13 14:07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严良堃;青木关国立音乐院;山歌社;抗战大后方;孩子剧团
【职称论文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进步青年严良堃在抗战大后方积极的宣传抗战文化,在及其恶劣的环境中进行着他的指挥与创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一、严良堃与国立音乐院“煤炭事件”
  
  (一)在青木关国立音乐院
  国民政府教育部在1940年11月成立了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由远在国外的外交官谢寿康(时任驻罗马教廷公使)担任院长;1941年,由杨仲子接任院长;不久杨仲子调到教育部担任音乐教育委员会主任,院长一职改由教育部部长陈立夫兼任,由吴伯超负责院务”;1943年,吴伯超被正式任命为院长 [1]。严良堃于1942年考入国立音乐院理论作曲系,师从江定仙教授,并随吴伯超先生学习指挥。 考入国立音乐学院的严良堃并不满足于现状,在国立音乐院的《山歌》壁报发刊的契机———“煤炭事件”中参与成立了“级会”以此来倡导音乐函授和搜集民歌活动,并于1946年正式参与成立了“山歌社”严良堃与其社员以极大的热情开展着搜集、整理、编配民歌、举行民歌演唱会活动。严良堃把自己作为革命的后背力量,在大后方以不断进行创作,向世人传达着他的进步思想。
  (二) 严良堃与《山歌》壁报发刊的“煤炭事件”
  国立音乐院是在战争累累的背景下成立的成立的,到处都是战争的痕迹,那里的物质条严重不足,条件落后。当时的教学设备相当缺乏,严良堃与其一起学习的学生都在及其艰苦的条件下学习,由于钢琴数量不足,院方曾用纸板画出的键盘让学生们练习指法,虽然落后但是严良堃等学生们学习兴趣高涨。当时,由于生活贫困音乐院学生的生活费实行“贷金”制度,这种“贷金”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这笔费用是由政府供给、不需要学员还款的(抗战初期,大批学生随高等院校内迁,断绝了原来家庭的经济资助。1938年3月,陈立夫出任教育部长后,对于解决战区流亡青年的生活问题制订和颁布了《公立专科以上学校战区学生贷金暂行办法》,对全国公立专科以上学生予以贷金。此项贷金额为每人每月八元至十元.半额为四至五元。[2])
  由于当时国家受战乱的影响生活极其贫困的贫困,学生的生活只能在较低的水平上维持。严良堃和其他师生把他们吃的米饭戏称为“八宝饭”。他们吃的菜缺油少盐,经常是盐水煮蚕豆或煮黄豆芽,很久才打一次“牙祭”,而且只能吃到几片肉,这就是当时国立音乐院学生生活水平的实际情形。
  1944年11月,人们的生活水平再一次恶化,音乐院院方宣布原本由院方负担的伙食用煤费也从学生们本来少得可怜的“贷金”中扣除,致学生的膳食更为低劣,引起了严良堃等学生的不满。他们推举马润源、黄国栋、朱石林等作为学生代表与院方谈判学生代表据理力争,最后由于学生们的坚持终于使得院方收回成命。在谈判过程中,由于原学生自治会成员与院方保持一致,,引起学生们的不满,于是学生们要求改选学生自治会主席。这一院内“学潮”持续了一个多月,称之为 “煤炭事件”。
  (三) 严良堃与“级会”、“山歌”壁报
  战争的形式还在继续在1944年上半年,青木关国立音乐院的学生成立了“级会”,这是音乐学院第一个以学习为活动内容的学生社团是山歌社的前身,在“煤炭事件”中这个级会起到了骨干作用。这个社团中尤其以严良堃为代表的学生起了骨干作用,他们的影响力不断提高,不少的学生参加了“级会”倡导的音乐函授和收集民歌活动,函授部开设的主要课程是“和声与作曲”,其内容从音程、音节到和声,和一些简单的作曲法,这个级会以1947年作曲系的同学为主[3],吸收了潘名挥、郭乃安、伍雍谊、谢功成、孟文涛、王震亚、朱石林、华蔚芳、伦宝珊等,严良堃也是当时吸收的学生之一,当时严良堃对函授教育进行了积极的倡导,一开始参加的人并不多在严良堃等同学的不断宣传下规模不断扩大,他还与其他学生还出刊了名为《级刊》的壁报,以自己的想法讨论音乐的各种问题。
  1945年3月5日,严良堃等将同学们从《新音乐》等刊物、延安的小唱本、王洛宾的《西北民歌集》以及朋友和自己记录的民歌集中起来,共124首,自筹资金,自己刻印,油印出版了《中国民歌》第一辑[4]。在这本民歌集的前面,有由郭乃安执笔代表理论组1947级学生写的序言。在序言中特别提出了研究民歌的两个目的:第一是改造民歌,摆脱过去低俗乏味,缺乏技巧的音乐,使民歌更有艺术感。第二是民歌要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旋律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从这些民歌中去寻求一些可能的和声体系。严良堃等人的研究得到了杨荫浏、江定仙、黄友葵、陈田鹤、伍正谦等教师的支持。他们不断探究,到了一定阶段他们觉得民族音乐能够解决一些西方作曲中不能解决法人问题于是导向了民族音乐的途径。《中国民歌》第一辑的出版夸大了“级会”的影响,未来人进步一开展民歌收集活动,严良堃等作曲组的同学决定将“级会”改为学术性的壁报《山歌》[5],1945年3月12日正是出刊。严良堃等人为壁报做编辑工作并不断向壁报投稿。它的出现引起了很多民歌学术研究界的关注,从此级会从一般的音乐团体发展成为一个民间音乐学术团体。
  山歌壁报在重庆时期出版过很多有关民歌研究的如如施盈(郭乃安)的《民歌中看社会》《从“五四”看民歌》;过(笔名)的《民歌与方言》;帆(笔名)的《从民歌的演唱说起》……等。
  (四)山歌社的成立及影响
  “山歌社”是重庆青木关原国立音乐院一个进步的学生社团。它的成立也是在抗战胜利之后,音乐院将“复员”迁南京的前夕。在此之前,“山歌”只是音乐院一个有影响的壁报的名称。“山歌社”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音乐社团,由当时的曲组47级(1942年入学)的部分同学在严良堃的引领下发起成立,其宗旨是介绍及吸收西洋音乐、普及音乐教育、提高音乐水准,而达到而达到建立民族民间音乐为目的,在此之前,作曲组47级以《山歌》壁报为阵地的民歌研究活动已经开展了一年多后,其社员以极大的热情开展着搜集、整理、编配民歌、举行民歌演唱会活动。
  “山歌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显得由于“山歌社”的活动地域主要是在当时所谓的“国统区”,以致对当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引起重视。直到“拨乱反正”后,才有了一些纪念几乎所有的近现代音乐史学专著也不乏有对于“山歌社”或多或少的介绍“山歌社”的篇幅也有所增加。 “山歌社”正式成立于1946年3月31日,其1945年3月5日即编成《中国民歌选(第一辑)》(简谱版) [6],并于同年3音乐艺术国立音乐院《山歌社》的活动历史回顾报。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