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外合唱作品欣赏》课程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作者:陆晓燕 更新时间:2017-04-19 13:59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合唱作品欣赏 课堂演唱 合作意识 文化自觉
【职称论文摘要】
合唱作为最大众化的群众艺术活动之一,学生们在课堂上接受相关的合唱教育是必要和有益的,大学课堂里《中外合唱作品欣赏》课程正起到这样的作用。本文从了解合唱作品的创作背景与社会历史知识拓展的关系、如何通过课堂合唱演唱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合唱对为培养社会潜在的合唱生力军以及对提高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作用等方面。对《中外合唱作品欣赏》课程在高校人文艺术教育中的作用做了详尽的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9-0201-02
合唱,作为提高团体合作精神,加强个人音乐素养的重要艺术形式,在当今中国合唱艺术极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成为从幼儿园到大学,及社会各团体、企事业单位里活跃企业文化、增强凝聚力的首选活动。高校学生作为一支潜在的高素质群众合唱的生力军,在校期间从事合唱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艺术审美修养,而且为将来参与社会合唱打下良好基础。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在校学生都有相应的基础和条件来参加各种合唱团体,因此,选修《中外合唱作品欣赏》课程,就成为提高学生合唱艺术审美修养,为社会提供合唱后备人才的有效途径。该课程在具体内容和教学操作上,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经典合唱作品,是对社会文化历史知识的最好注解
中国的合唱艺术,是19世纪末,在西方传入的学堂乐歌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李叔同于1913年创作的中国第一首合唱曲《春游》(女声三部合唱,他同时也改编了歌曲《送别》),拉开了中国多声部合唱创作的序幕。五四时期的长篇叙事合唱《海韵》(徐志摩词、赵元任曲),将知识拓展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新诗运动、唯美主义艺术思潮,以及赵元任位列其一的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的相关人文知识背景。通过这首混声合唱作品,不仅了解合唱相关知识,也使得学生获得了更多同时期相关文史人物知识,扩大了人文知识视野。抗战时期的《黄河大合唱》、《游击队歌》、《毕业歌》等作品的欣赏,为学生展示了如火如荼的抗战(救亡歌咏)运动的悲壮历史。以《毕业歌》为例,通过此曲的欣赏,学生了解聂耳、田汉及他们共同创作《义勇军进行曲》(即后来的《国歌》)的背景,电影《风云儿女》片段视频的观赏,使得学生真切体会了抗战年代,青年学生的命运受时代环境影响的社会现实,结合“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的一代青年学生的理想情怀的激昂唱词,在课堂上演唱《毕业歌》,可以激发当代大学生爱国、爱党,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情怀。
建国初期,以《牧歌》、《半个月亮爬上来》、《阿拉木汗》、《赞歌》等为代表的民歌合唱,显示了建国初期国家对民族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当时人民充满激情,对美好未来充满渴望的精神面貌。彝族民歌合唱《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作为20世纪50年代人民大会堂的常用迎宾曲,及北京奥运会的闭幕式上群星联唱的主题曲,也使得大学生对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潜在的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文革时期的京剧合唱《沙家浜》、《毛泽东诗词合唱五首》及粉粹四人帮之后的合唱《祝酒歌》、《长征组歌》等,折射了那个异常年代及之后的音乐创作和人民的思想状况。80年代《在希望的田野上》、《长江之歌》和改革开放后的《雨后彩虹》、《大漠之夜》等这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典型中国风格的优秀合唱作品,无论在歌词内容还是创作背景上,都深刻反映了同时期中国政治、历史、经济的社会发展状况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大学生通过对中国经典合唱作品的视听欣赏,从合唱艺术的角度,就能直观地把握中国近代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概况,达到很好的人文艺术教育的效果。
西方音乐是在教堂赞美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中世纪的格里高利圣咏、文艺复兴时期拉索的世俗合唱《回声》、巴洛克时期巴赫的《b小调弥撒》,以及古典时期贝多芬《合唱幻想曲》、莫扎特《安魂弥撒》,再到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合唱《婚礼合唱》、《饮酒歌》和欧洲民族乐派的合唱,直到现代无调性合唱《当丁香花最后在庭院开放时》(惠特曼词 欣德米特 曲),不仅全貌勾勒出西方音乐的发展轮廓,课程还通过对门德尔松、瓦格纳、舒伯特、勃拉姆斯、柏遼兹、柴可夫斯基等西方著名作曲家的合唱作品的欣赏,扩展了更多关于交响乐、器乐、声乐、歌剧的发展状况及相关知识。
合唱在西方音乐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不仅因为西方音乐是由宗教合唱发展而来,更因为合唱中的乐器——人声,具有其他任何乐器所不可比拟的情感表现内质,中外音乐史上,几乎所有伟大的作曲家都创作过大量的优秀合唱作品。因此,在以合唱作品为主线进行音乐欣赏的时候,相关知识的辐射面是极广的。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中西合唱作品的对比欣赏方法,比如,把具有典型西方合唱特点的中世纪宗教合唱,如:《圣母颂》,与中国抗战时期群众合唱《旗正飘飘》做对比,把西方无调性合唱与具有典型民族风味的民歌合唱(或古诗合唱)相比较,则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中西音乐文化、社会意识形态以及艺术审美气质之间的巨大差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民族文化自信,更理性地对待中西方各自的音乐文化特点。
二、课堂演唱实践,提高了审美感知力,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中外合唱作品欣赏》课程具有很强的课堂操作性。中国经典合唱作品,往往都具有优美的旋律和浓郁的民族风味,学生即使之前从没听过这个作品,也会感到很亲切和喜爱。以李叔同的女声三部合唱《春游》为例,当作品播放第二遍时,学生们大都能跟着钢琴,看着歌词,唱出主旋律。实践证明,在教师的指导和提示下,学生初步欣赏作品后,通过演唱作品主旋律,再回来欣赏该作品时,就会对合唱作品的声部配置、演唱特点、音乐结构、伴奏、音乐风格等有更好的理解,由学生亲自参与、形式多样的课堂演唱实践,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合唱的兴趣,提高合唱艺术的审美欣赏能力,也增强了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演唱乐曲主旋律,(多声部合唱,受学生识谱及前期音乐基础的影响,在课堂上难以实施)既愉悦了身心、陶冶了情操,也直接丰富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不少学生在选修毕此课程后,成为专业或班级里的歌咏积极分子,在校园艺术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中外合唱作品欣赏》在高校人文艺术教育中,是极具艺术感染力的一门课程。

         三、为日益繁荣的中国群众合唱,培养了高素质的生力军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国家文化繁荣,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利好社会环境下,中国群众合唱事业进入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在全国范围内,“从中央到地方的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各行业系统、大中小学校、街道的社区、城市的公园,包括一些农村的乡镇都拥有自己的合唱团,非职业合唱团犹如雨后春笋、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和层面,”[1] 各级各类的合唱赛事、演出、交流活动日益频繁,群众合唱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群众文艺活动。大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是社会群体的一份子,都可能成为群众合唱的参与者、支持者甚至组织者。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中外合唱作品欣赏》课程,为学生先期参与合唱、理解合唱,普及合唱相关知识,打下了良好基础,为中国群众合唱事业的发展,培养了潜在的高素质生力军。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