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馆藏民间面具题材浅析

作者:侯懿航 张一帆 更新时间:2015-12-25 13:24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陇东地区;民间面具;巫术;神话传说
【职称论文摘要】
西安美术学院博物馆馆藏民间面具中有近一百件陇东地区民间面具,这批面具无论从形制还是内容,在延续了民间面具文化的特定因素的基础上,更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征。由于对这批面具的早期收集资料缺失,其来源、地域、出处、题材等相关问题均成为研究中的空白点,这样的现状对于我院博物馆民间美术部分的展柜陈列、博物馆的公共教育以及学校学生的民间美术课程学习都产生了很多不便因素,故笔者经过多方走访调研及民间田野调查,将这批面具进行了细致分类,并对其工艺制作、内容题材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划分。

          【中图分类号】G268.3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文化中,对于面具有诸多的称呼:倛、象、相、拔头、钵头、大面、代面、假面、幻面、装面、鬼脸、神面等等,从史学的观点来看,面具的形式更多地被赋予神人沟通的宗教内涵,包含了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文化地理学等多方面知识,正因为长期的历史积淀及文化的传承,所以使得面具文化成为我国北方、南方多地存在的一种艺术样态保留至今,研究内容丰富且分支明确。本篇文章所研究的主要内容为,西安美术学院博物馆馆藏民间面具中的近一百件典型性的陇东地区民间面具,这批面具无论从形制还是内容,在延续了民间面具文化的固有文化因素的基础上,更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征。由于对这批面具的早期收集资料缺失,其来源、地域、出处、题材等相关问题均成为研究中的空白点,这样的现状对于我院博物馆民间美术部分的展柜陈列、博物馆的公共教育以及学校学生的民间美术课程学习都产生了很多不便因素,故笔者经过多方走访调研及民间田野调查,将这批面具进行了细致分类,划分归类为甘肃地区的陇东面具类型。基于前人的研究,笔者将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内所藏的这批陇东地区民间面具为研究对象,以西北地区所特有的民间文化传统、民间宗教传统、民间戏剧艺术为依托,旨在对我馆的民间美术研究的体系能够更进一步地完善,同时也对我校今后民间美术学科丰富性提供崭新的领域。
一、民间面具工艺
美术博物馆收藏的陇东地区民间面具共计98件,所有面具均以杨木或柳木较软木质为材料雕刻而成,制作工序较复杂,一般为取材、制坯、雕刻、着漆上色等工序,整个过程皆为手工制作。制作面具时,首先要根据面具类型选材制坯,其次依需要表现的人物特征在木材上勾勒面具轮廓,为下一步雕刻做好准备。陇东民间面具的雕刻多采用粗雕、细雕相结合的工序,粗雕塑形,细雕塑神,刀法以刻、凿、挖、划、削、铲等方法为主,最后将塑形完成的面具抛光打磨,打底上色。面具看似笨重,实质较轻,便于表演及佩戴,与其他地区面具的制作工艺上有一定的区别:一是由于内容多依据地方特色而产生的神形象,所以多需与地方传说或神话故事、戏剧故事相结合,依故事或戏剧原型作依照,雕刻出人们对此类形象的抽象认识,并无过多繁缛细节的表达;二是西北地区民间文化特质更多保留的是一种朴实无华的审美内涵,故而在面具的雕刻和表现手法上,也体现着一种粗线条、大轮廓的形象特质,所有面具皆无细节线条的刻画,多是以寥寥几刀表现面部肌肉的主要轮廓,古朴自然;三是与其他地域文化的民间面具不同,陇东地区面具皆少留眼部及鼻部的孔洞,在表演活动中,佩戴者多将面具置于前额的位置,不因面具而阻挡视线。另有一部分面具则作为悬挂辟邪之用,所以整个面具浑然一体,眼有神、鼻方正、口开阔。
面具的颜色及绘制纹样是区别面具类型的重要因素,其色彩一般依据所要表现的人物特征和性格角色不同而施以不同的色彩。陇东民间面具的用色质朴,多以一色做底,其他色分别绘制每一部分的特征,整个面具以整体色块为主,偶有表现人物特征的符号绘于前额或是面颊部分。这样的着色研习中国古人传统的色彩观念,以道家的五行的五彩观——青、赤、黄、黑、白为纯正之色,运用在陇东民间面具中白色表示奸诈、黑色表示威猛、红色表示忠勇、黄色表示神武等,同时,又结合神话传说给面具人物赋予不同的色彩,表现人物角色形象。
二、面具题材
陇东地区民间面具题材丰富,内容饱满,表演类型多样化。笔者对这批面具整理分类后,结合陇东地区民间文化传统,依面具题材将其分为:神话传说面具、吉祥面具、辟邪面具、精妖面具、地戏面具五大类,每个类型都有其典型的内容题材,造型生动,无不体现着民间手工艺人丰富的想象力。
(一)神话传说面具
神话题材在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类型里,常作为表现对象,常见的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等等,面具的样式主要是以传说故事中神或人为原型,根据对这些神或人的故事描述,在面具制作时突出神话人物特征。女娲作为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据《礼记》载,为三皇之一,抟土造人、开创婚姻、制造乐器、炼石补天,在整个神话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民间艺术造型中,女娲多以女性的形象出现,人首蛇身,是华夏民族和华夏文化的代表,陇东面具艺术中也多出现女娲面具,与传统女性形象所不同的是,他们常以似男子的容貌作为女娲造型,如MJ-73女娲面具,面具整体呈长条形,头顶做发髻样式,发髻为以婴童造型,毛发浓密,最典型特征为嘴角两边的獠牙上悬挂有两个娃娃宝珠,是女娲造人的象征,关于女娲的形象男性化这一地方性民间文化特征,基于怎样的文化传统需今后再做考证。在民间美术文化中,龙的九子作为传说神话的形象出现在多个地方,陇东民间面具也将其作为面具题材,如MJ-39、MJ-68皆为表现龙的四子蒲牢造型的面具,传说蒲牢因其“性好鸣”,故而将其形象铸为钟钮,两件蒲牢尽管用了不同的制作变现手法,但均形象地塑造了蒲牢的形象特点,是民间艺人匠心独运的很好体现。
(二)吉祥面具
吉祥面具包含历史故事人物及地方神明等多种素材,吉祥神在民间又被人们称之为“喜神”,意为辟邪纳福,不同地区供奉有不同的吉祥神,陇东地区吉祥神类型较多,面具艺术可觑其内容丰富。MJ-37金星祖师面具即为典型的吉祥神类型,其原型应为汉族民间信仰中的太白金星形象,《史记.天宫书》:“太白者,西方金之精,白帝之子,上公,大将军之象也”1,白眉长须,额部中间绘太阳表示光明、正义,霞光四射,形象和蔼可亲。龙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多以寓意吉祥出现,陇东地区民间面具以龙为母题的面具类型众多,如MJ-30青龙神面具,青龙属于中国四方神之一,象征东方木位,民间面具中常以不同的神的面孔来说明方位概念,青龙面具除表方位属性的意义之外,亦有纳吉之意。

         (三)辟邪面具 

  陇东地区的辟邪面具并不用来佩戴表演,多是悬挂在门厅或屋内用以辟邪。人们常常以一些民间既定的神、怪、动物作为辟邪的形象,它们的造型多是丑陋、可怕兼具的,因为人们普遍的认识是,这种丑陋的可怕的形象才能震慑住其他不利人们平安的怪物、妖精。如道教人物王灵官,便被制作为辟邪面具,在陇东地区流行,王灵官为道教文化中的护法神,其形象威猛,令人畏惧,在民间传说中更有驱邪治病的神力,MJ-70王灵官面具,怒目圆睁,两眉中间开一慧眼,能洞识邪恶污秽之物,以红色描绘其面部,象征着忠勇与刚直。在这批面具中,有一件民间面具造型非常的独特,MJ-38二郎神面具,它突破了面具原本的单面的面相,以中间的面具为主体,头顶部位表现出其神兽哮天犬,两边分别连接有两个小面具,小面具中又包含多重面部变化,这样的表现方式突出了二郎神会七十二般变化的神力,在道教传说中,二郎神是与农业、水利有关的神仙,民间也有供奉其为农神、水神,在陇东地区的民间面具中,这件二郎神面具也属于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面具精品。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