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馆藏民间面具题材浅析(2)

作者:侯懿航 张一帆 更新时间:2015-12-25 13:24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陇东地区;民间面具;巫术;神话传说
【职称论文摘要】
(四)精妖面具 在陇东地区的民间文化中,人们常常以地方戏剧为载体,将这些精妖故事以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诞生了大量的精妖题材的面具,造型奇特且充满神秘意趣。在中原以农耕为主的生活方式中,人们对于自然


(四)精妖面具
在陇东地区的民间文化中,人们常常以地方戏剧为载体,将这些精妖故事以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诞生了大量的精妖题材的面具,造型奇特且充满神秘意趣。在中原以农耕为主的生活方式中,人们对于自然灾害的应对及处理方式还保留了原始祭祀的信仰,除了对农神、雨神、风神的祭拜之外,更会将如雨雪、冰雹、霜降等影响农耕生活的自然现象神话为妖精作怪,这种传统的民间传说的意识形态使妖精都具象化,以动物、植物等作为具象化的妖精形象。如MJ-60,MJ-71皆是表现青蛙精的面具造型,整体以绿色为底,突出夸张的双眼和嘴巴,表面间隙涂有白色的斑点,看起来甚至是丑陋,根据陇东地区民间传说,青蛙深藏在古老的山洞中,经年累月受得山水灵气幻化为精,可变为人的模样,吸食人的精血,后能呼风唤雨,凝水成冰,造成冰雹祸害人间,于是在陇东地区形成了头戴青蛙面具祭祀和祈福的民间活动习俗,青蛙精面具也油然而产生。
(五)地戏面具
地戏表演是我国很多地区保留下来的民俗活动,每逢元宵节前后,立春时节等,陇东地区的农村会以队、组为单位,举行地戏活动,活动中表演者会头戴面具,祈雨、驱旱魃、灭虫害、除病魔,保佑人们四季平安。例如“鞭打春牛”的面具表演,在陇东地区,人们延续着这一自先秦时就开始的古老而又传统的民间活动。陇东地区的鞭打黄牛祭祀活动,是在每年立春的清晨,于祭坛处用黄土堆塑一头牛,即为春牛,由特定的扮演者头戴面具鞭打春牛,在场的群众去争抢掉在地上的黄土,抢到的黄土会给各家带来庄家的好收成。以春牛为原型的面具形式多样,造型夸张,多以黄色做底,神人同面,是劳动人民想象力和生活实际巧妙的结合,也是民间艺术匠人创造力的体现。
三、结语
面具通过塑形、绘色,由一块普通的木料变为充满生命的神秘色彩的艺术品,英武、忠贞、刚正、邪恶……皆在这小小一方木头上展现出来,当人们将这些艺术品带入一场宗教法事活动或是作为辟邪悬挂时,神、气、韵集中地表达出来,将人类自远古时期对神灵祈求、冥想超脱的基本需求延续至今日的民间艺术文化中,并长久地保存下来。通过民间艺人干枯布满老茧的双手,我们看到的是一面面活灵活现的造型艺术品,包含人们最朴实、神圣的心愿。陇东地区面具文化保留了近百年的传统,在依托地方民俗、戏剧、文学等诸多
文化因素的衬托下,似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自身古拙、灵动、传神的特点,其内容题材更是贯通古今。西安美院博物馆馆藏陇东地区民间面具,充分地展现了该文化面具的各个类型和题材内容,为我院民间美术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料,其民俗文化内涵还待更进一步的挖掘和开发,而民间面具文化的制作与工艺,更待加强与保护,使黄土高原这一陇东明珠得以更好地保留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光普,王辅民.《豳地傩面》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2]郭净.《中国面具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3]王巾.《论甘肃王光普的民间美术收藏与研究》选于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作者简介:侯懿航(1988-),女,民族:汉,籍贯:甘肃;工作单位: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详细通讯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含光路南段100号,710065,邮箱:403003930@qq.com,电话:18629261866,学位:文学硕士,职称: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美术考古。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