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史通识课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探析

作者:朱丽 更新时间:2015-03-23 12:39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关键词:西方文明史;通识课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职称论文摘要】
西方文明史已经成为国内外许多大学都开设的通识课程之一。可以通过专题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159-0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提到教育的作用时特别指出,教育“应是培养人的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使人有知识有才能,并有判断和活动能力。它应使人认识自己及其环境,并鼓励人在工作和社区中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近年以来,我国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向西方发达国家大学学习,加强通识课程建设。这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可以参与国际化竞争的人才的需求。美国著名大学的通识课程占本科生全部课程的比例通常在35%左右,例如,芝加哥大学占50%,哈佛大学占33%,斯坦福大学占25%,耶鲁大学占44%,哥伦比亚大学占22%等。我国台湾地区大学的通识课程占22%,而我们仅占10%左右。作为高校通识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通识课程,西方文明史通识课的开设既开阔了大学生的人文知识视野,培养自身素质,又完善了人格。经过笔者的教学实践,本文对西方文明史通识课教学现状、目标及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西方文明史通识课教学现状
  西方文明史作为一门高校普遍开设的通识课程,足以证明其作为通识课的重要性。文明史的修养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和整合能力。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和整合能力的学习者对于新接触的任何文化模式都应有理性的洞察力和感情的移情能力,并能够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所接收的文化信息,整合能力使他能将新的文化信息与已知的文化图式相融合,不仅使之成为自己个性化的精神财富,成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可缺失的部分,而且成为文化创造力的源泉。西方文明史作为通识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其现状却不尽如人意。
  1.课程受欢迎但不受重视
  笔者针对所教授的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95%以上的同学认为这门课程内容丰富,收获颇丰。有的同学还表示:高中时不喜欢历史的学习,但是经过西方文明史的学习,彻底改变了以前的观点,自觉地借阅了一些西方历史书籍。但因为通识课属于学校的公共选修课程,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投入少,不够重视,基本仅能做到课堂上认真学习,但是课下几乎不投入任何精力去复习和思考。这种现状使得本门课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目标的实现难上加难。
  2.课堂教学采用介绍性讲授而非研究性教授
  对于西方文明史通识课,在有限的公共选修课学时中,系统详细地讲授是不可能的事情。大多数教师会采取介绍性讲授,一般不采取研究性讲授。介绍性讲授的优点在于使用最经济的时间,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使得学生基本掌握本门课程的脉络;缺点是内容介绍趋于宽泛,很难做到学生由学习知识向提高能力的转变。针对这一教学特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等要区别于专业教学,在授课时做到理论体系基本完整,细节可略去,课堂讲授要和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结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努力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有明显不同的专业兴趣点
  修读课程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与本课程有关的知识基础参差不齐,教师不容易把握授课的针对性。而且西方文明史时间跨度大,内容涵盖面广,包括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建筑、音乐、宗教等各个方面,教师必须花大力气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所在,结合课程大纲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调整教案,提高教学效果。尤其是各专业学生的基础不同,音乐专业学生对于音乐史的发展兴趣浓厚,而美术专业学生则对西方建筑和绘画历史情有独钟,所以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区别对待。
  二、西方文明史通识课教学目标分析
  西方文明史这门课程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介绍了西方文明的起源、发展、演进、更新的历程。内容主要涵盖了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基督教文明和近现代文明,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个层面,知识面宽,综合性和交叉性强,理论性要求高,对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这门“叫好不叫座”的通识课程,要求授课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目标,设定个性有特色的教学目标来达到通识课教学的目标。通识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仅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西方文明史作为通识课教学目标有以下特点。
  1. 教学中贯穿联系性
  通过西方文明史的教学,培养学生一种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自觉地运用到各门课程的学习……历史学的价值就在于使人类了解自己的过去,从而无所畏惧地迎接来自现实的挑战,并满怀信心地走向未来,这是历史学的永恒课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自觉地贯穿文明史课程的内在联系,着重过去与现在的联系、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这种联系与结合能诱发学习兴趣与创造。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尝试贯彻这一教学目标,效果良好。比如,在讲授欧洲地理大发现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分析其与郑和下西洋的异同之处,学生讨论异常热烈,并自觉总结出航海对于东西方文明之不同影响。再比如讲到基督教对西方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时,尝试把历史知识同西方重要节日感恩节联系起来,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讲到近代欧洲国家崛起的历史时,尝试分析其兴亡的因素和规律,比如在讲到人口因素时,布置学生阅读论述人口的相关著作及学术界争论颇多的易富贤的《大国空巢》,学生们产生极大兴趣并在课堂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2. 教学内容注重基础性
  西方文明史通识课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其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两个方面。由于选修西方文明史通识课的学生来自不同院系、不同年级,教师的授课内容就不能太深奥,甚至要寻求深入浅出的方式授课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3. 教学过程注重知识的整体性
  “中外大学的通识课程基本上覆盖所有的知识领域。这反映出通识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让学生通过对构成人类知识体系的基本学科知识的学习,弥补或减少他们因专业学习所可能带来的在知识、能力、思维和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性”。
  4. 评价方式多样化
  通识课教学应当改变传统的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模式,引入分组讨论、主题发言、课程论文等评价方式,使得教学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既可以改变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的缺点,又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等能力。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