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的生命在于创造力的培养

作者:杨凝芳 更新时间:2015-09-30 14:10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力,培养,于,命,教学,诗歌,
【职称论文摘要】
传统语文教学片面强调学习的结果,背离了语文教育的目的和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扭转这种现状,必须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尤其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面以诗歌教学为例,谈一谈创造力的培养。
一.激发求知兴趣,培养想象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实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因此,把喜爱语文的火花移植到学生心田,把酷爱思考的习惯传递到学生身上,激发学生求知欲,拓宽想象空间,十分必要。
郑愁予的《雨说》一文,不借助于联想想象,学生是不能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的。第一节,诗人描绘了春雨到来之前,“田圃跟牧场”、“鱼塘和小溪”都“等待久了”;大地失去生机,种子、牛羊、游鱼和小溪都没有了活力。一幅阴暗、寒冷、毫无生气的冬景图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第五节,雨请孩子们跟着它去迎接春天。田圃里的泥土“将润如油膏”,池塘里鱼儿跳跃,溪水丁冬像在“练习新编的洗衣谣”,一幅温暖明媚、充满希望、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被描绘出来。与第一节截然不同,大地因春雨降临而焕发勃勃生机。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结构上相互呼应。仅仅借助于字面上的理解,学生们是无法获得完整的意象的。只有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初略地介绍,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此文创作于1979年,“文革”浩劫结束,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人们对前景一片茫然,失去了方向。诗人关注着大陆,看到了变化中展现的希望,而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雨说》其实是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陆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如若没有对那个时代背景的想象,就不会领悟此诗的深邃意境,学习此诗哪里还会有什么兴趣!
张开想象的翅膀,容易打破传统文学的框框,突破习惯思维的羁绊。思维天马行空,任意驰骋,随时都可擦出创造的火花。
二.实行民主教学,鼓励创造精神
陶行知说:“民主宽容是创造的前提。”只有民主宽容的课堂环境,才会有广阔的创造自由空间。
济慈的《蝈蝈和蛐蛐》一诗,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构思巧妙又不失大气。如果拘泥于两幅小小的画面,带给我们的就只有夏和冬的残景了,但自由体诗歌,带给人们的是自由的空气,读者们可以自由的徜徉其间,在关键点上,不要对学生有任何的约束,尽可能任其发挥想象,拓展空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从这首优美的诗歌里,你还能想象到哪些画面?请用优美的诗句,诗意表达。鼓励学生积极想象,然后续写,“读这首诗,我还能看到……”有学生写道,“读这首诗,我还能看到春天树林间的百鸟千啭”;还有的学生写道,“读这首诗,我还能看到秋天南飞时叫声连连的大雁”……孩子们稚嫩的仿写,不正是诗人所要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么。这样做,学生们既放飞了想象的思绪,又体会了诗歌的情境美。
实行民主教学,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无拘无束,热情高涨,创造力就会油然而生。对课文中涉及到的人、事、景、物评头品足,不经意间就会闪现“神来之笔”。天长日久,创造精神一定能得到有效的培育。
三.处理好创造力培养和语文基础建立的关系
创造力培养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语文技能的练习。没有了基础知识,创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没有对“朦胧诗”的文学常识的认识,离开反复的诵读感悟,则无法体味该诗的情感和意境;没有诵读后的交流与探究,学生是很难领悟“我”的内涵的。“我”作为抒情主人公,却是打开文章思想感情的一把钥匙。通过“我”来发掘诗歌的意象如“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又如诗中的承接句,“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而诗中没有的承接句,可以请同学们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发挥想像,自由续诗。“我是干瘪的稻穗,……”“我是失修的路基,……”这样做,学生自我探究知识、发现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只有学生自主学习到的知识,才是教学内化的知识、有效的知识,高效课堂的精髓,也许正在于此。
总之,诗歌教学中的创造力是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闪现的灵感火花,也是学习语文的一种能力,而创造力的培养正是语文课堂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
杨凝芳,语文教师,现居安徽合肥。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