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詹业宏 更新时间:2010-10-14 22:53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本科院校 独立学院 教育改革
【职称论文摘要】
文章介绍了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3+0.5+0.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实施改革的主要措施,并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角度,概括了该项改革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所凸显的优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的全球化,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用的高质量人才?这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作为广东省首批四所本科独立学院之一,自2004年招收本科生起就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本科应用型人才。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在学院董事会的领导下,自2007年始积极推行“3+0.5+0.5”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一培养模式主要内涵为:本科各专业前三年(即第一至六学期)在校内集中学习理论知识和部分校内必须完成的教学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工程训练等,最后一年分两个阶段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校外实践教学。第一阶段(即第七学期)为生产实习(包括分散性教学实习、专业实习、专业技能训练、主要课程实习、部分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的安全教育、公益劳动、社会调查与实践等);第二阶段(即第八学期)在实习基地进行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含顶岗实习、就业实习等)。在改革过程中,学院从如下两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合理构建课程体系,积极推行课程改革
  
  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人才培养计划应充分考虑及兼顾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我院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坚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努力在专业学科基础,实践教学、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文化素质上形成特色和优势。
  
  1.优化整合原有理论课程体系,体现知识整体性学习的需要
  我院实行的“3+0.5+0.5”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根本目的在于探索一条更有效的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途径。为适应“3+0.5+0.5”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课程建设是重要基础,应用型本科的课程建设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潘懋元先生认为:“应用型本科教育不能按照研究型大学来要求学生的理论又深又厚、也不能按照职业教育只要“够用”就可以。应该要求什么?应该要求理论“坚实”,就是理论的科学性准确、实在,但是不要求过深”。对此,我们非常赞同。为适应“3+0.5+0.5”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校内理论教学的总学时由原来的2500学时左右减少到2300学时左右,并将原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课时、课程模块、必修课、选修课均进行适当调整,使之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以会计专业为例:公共基础课占39%,专业基础必修课约35%,专业方向选修课10%,专业基础选修课约7%,公共选修课约10%。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比改革前更加强了应用,重视加强对学生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讲实用性知识及案例,少讲或删去繁琐的理论推导或实用性不强的内容。改革和优化课程内容、适当增加人文类选修课(含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学、安全与生命教育等)和第二课堂。在整个课程体系的调整上都适当删减一些非主干课程、压缩课时过多的理论课(如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由81学时改为64学时)。
  
  2.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在进行校内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完成的校内试验、实训、课程设计等,学分基本上保持与改革前不变。第二部分按“3+0.5+0.5”教学模式的要求,学生在第七、八两个学期到校外实习单位进行生产、毕业实习,学分比改革前理工类增加了5个学分、经管类增加了10个学分,目的是加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第四年主要安排若干门结合行业发展实际需求的课程。课程主要由行业中高水平专家进行讲授,把原有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时间训练环节,在学院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在研究实际问题过程中完成训练培养。
  
  3.积极推行课程改革,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来源于自身的知识和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有多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失为有效方式之一,但传统教学方法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个中心”严重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3+0.5+0.5”培养方案中,学院正积极推行基于问题和项目的学习课程改革(Problem BasedLearning,简称PBL)。
  从我院目前实行PBL课程改革的14门课程进展情况来看,学生反映良好,学习气氛活跃,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大大增强。除此之外,学院非常重视对学生科技社团的指导和支持,派出专职教师进行指导,并在设备、场地、资金上给予大力扶助。这些科技社团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他们不仅在国家、省级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不少荣誉,更重要的是吸引了大批学生参与到各类科技活动中,激发了同学们创新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重视能力培养,实行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克服传统教育中“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培养学生适应广东经济发展的需要,我院自2006级开始实行“3+0.5+0.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一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是第七、第八学期校外实践教学的实施与管理,为确保校外实践教学能顺利进行、学院采取如下两项措施:
  
  1.充分做好实习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一,组织落实,建立四级管理机制,确保校外分散教学管理到位。学院设分管校外分散教学的副院长一职,全面负责校外分散教学管理工作;并于2008年10月成立校外分散教学(实习)管理处,负责学院校外分散教学的规划和管理工作,以及相关的校外教学(实习)规章制度的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等,并根据董事会和学院的要求,对学院各教学基层单位的校外分散教学工作进行协调、监督和考评工作;在各学部设校外教学副主任一职,负责学部层面的校外分散教学管理;为每一位同学指定校内指导教师,具体与同学进行沟通指导。
  第二,转变理念,统一认识,为改革顺利开展清除思想障碍。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院在推行“3+0.5+0.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初,来自于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各种质疑不断,为保证改革 的顺利进行,学院决定必须首先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统一认识,清除思想障碍。为此,学院聘请教育专家,并通过大量国内外教育资料及教育部相关文件,以大量的事实及充足的理论向全院教职工、各年级学生宣传“3+0.5+0.5”改革的意义及可行性,将“3+0.5+0.5”改革的目的、意义及可行性,以给,家长的信函方式发至2006级每一位同学的家长,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通过反复宣传、学习,不断加深理解,学院师生对“3+0.5+0.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认识上取得一致,也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这为改革方案的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