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语言流变:现象\本质与规律(3)

作者:张灵芝 更新时间:2010-10-19 12:54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高等教育;语言流变;现象;本质;规律
【职称论文摘要】
首先,高等教育变化是主旋律。高等教育流变产生的机制,其一是社会背景的变迁尤其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相应要求;其二是源于教育活动要素的矛盾发展,即对教育要素关系,包括教育者、受教育


  首先,高等教育变化是主旋律。高等教育流变产生的机制,其一是社会背景的变迁尤其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相应要求;其二是源于教育活动要素的矛盾发展,即对教育要素关系,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等要素关系的认识转变。促使教育活动重心的转移,不同教育者和不同学派的不同话语接触、碰撞和争胜乃是教育语言发展的基本动力。第一个原因属于外部条件,后一个原因属于内在机制,这两者都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因此,高等教育语言也处于永远的流变之中。社会背景的变迁渗透于高等教育活动要素,并转化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内部矛盾因素后,也才推动高等教育语言内涵和形式的变革。从蒙昧的狩猎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而大学从诞生至今几经演变,每一次都是基于社会现实对以往认识的扩展与深化,是对大学——知识——人——社会之间关系的更深切的把握,在这一个过程中,高等教育语言不断地得到丰富与拓展。
  同时,随着“知识爆炸”和“知识经济”的出现,大学由社会边缘进入社会中心。高等教育面临来自社会、政府、市场等多方的问责,高等教育成为社会的显学,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的人都开始关注高等教育。他们在各自学科领域基础上对高等教育产生相关认识,提出他们独特的观点,所使用的语言必定带有本群体语言的特色。在这种背景下,政治、经济、法律等各领域的专门术语都纷纷流人高等教育领域。比如高等教育市场化、教育服务、教育贸易、无边界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民主化,教育上市、教育股票、教育区域联盟、教育投资、后勤社会化、大学城、高校贷款、银校合作,大学法人化,这些词汇原来都是属于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或法律领域的术语,但随着大学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的影响的不断扩大,其他领域的词汇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与高等教育的术语融合在一起,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新词汇、新术语,它们的出现都彰显了高等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也使高等教育话语系统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化。
  知识进步需要政府支持和赞助,知识进步需要政府、社会的支持和赞助,知识创新需要来自市场的动力。高等教育不断调整自身从而回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但高等教育对政府的作为谨慎地守着一些界限。知识时代的来临使高等教育面临诸多困扰和严峻考验,迫使高等教育必须变革,市场压力、政府的经费控制、政治力量的入侵、社会、家长、学生对大学的问责对学术自由以及基于学术自由的大学品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市场促进竞争,可以优化资源组合。但如果仅由市场力量决定高等教育的未来,市场的逐利倾向将导致一切都可以谈判、交易而诱使师生放弃对学术自由的尊重,不仅如此,还会加深社会上已出现对高等教育的狭隘认识,把它看作由市场价值决定的个人利益。所有这些,都是不可接受的,但却是极可能发生的。由此,变革是永恒的,但真正的主题应是在不可避免的变革来临之际,如何主动变革,避免不可接受的变革方式和结果,同时变挑战为机遇,争取开拓更辉煌的前景,因此,高等教育必须主动进行变革而不是被动顺应;在变革中必须遵循一个基本原则:所有变革应与高等教育的本质需要一致,即有利于保持作为大学核心价值的学术自由。
  其次,高等教育语言在流变的过程中又十分“势利”。水往低处流,高等教育语言也往往是从“先进”向“落后”、从“中心”向“边缘”渗透,逆向流动者很少。语言流变的“势利”至少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
  其一,文化教育落后的国家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模仿先进国家是一种普遍的必然的现象,人类文明的传播总是从先进国家传人落后国家,中国古代文化包括古代高等教育制度曾强有力地影响过周边国家,17世纪以后,西方强势文化日渐东来,在文明落差颇大的情况下,西学东渐成为一种合理的历史流动。曾经深受中国文化教育影响的日本,于19世纪比中国先行一步了西方近代文明,因此反过来又向相对落后的中国传播西方高等教育制度,在当代世界高等教育领域,我们明显地看到西方占据了更为优势的话语权,我们动辄就大谈马丁。特罗的大众化理论、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伯顿·R·克拉克的高等教育系统三角权力关系理论……,孜孜不倦地进行解经式的诠释与借鉴。同时文化的原因决定了教育具有自身的民族性。对外来强势文化的全球性冲击,很多发展中国家在把国际化作为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同时,有意识保持和强化各自的民族性和个性,对民族化目标也都提出了有实践意义的政策性主张,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比如,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也大大丰富和修正了马丁特罗的大众化理论;中国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继承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优秀传统,是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形式。
  其二,高等教育实践除了必须遵守高等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之外,它还是一种政治性的实践,它属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范畴,那么,高等教育语言也脱离不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晕轮”。这最为集中地反映到社会意识形态对高等教育话语的影响上,使之不能不被打上为权力阶层把持的意识形态的烙印。每一个时代都会有高等教育的强势“话语”群体,对该时代的高等教育语言流变具有主导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高等教育语言经历了从“教会主导型”到“政府主导型”再到“市场主导型”的流变,由中世纪大学奠定的学术自由传统,意味着学术探讨不受国家、政党、派别和利益集团的限制。事实上,随着大学职能的不断拓展,大学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开始是教会后来是政府最后是政府与市场都纷纷加强了其对高等教育话语权力的争夺,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来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政治对高等教育话语的制导是很明显的,不过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以及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的加剧,市场的力量越来越大,主流意识形态就像“看门人”一样。决定哪些项目应该得到资助,哪些论文能够或更容易发表,哪些理论应该收入权威的政策文件。哪些话语应该受到悬置,哪些概念应该禁止在学界流通。那些顺应主流意识形态的高等教育话语在当时总是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总是倾向于通过集体无意识的认同使得这些话语显得自然而压制对它们的批评。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