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及预防体系初探(2)

作者:段彩彬 更新时间:2018-03-06 13:12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大学生;空虚感;自我概念清晰性;父母过度保护
【职称论文摘要】
上述包含了中介变量W的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父母过度保护倾向对大学生空虚感有直接效应,即父母在教养方式中更多呈现出过度保护,大学生的空虚感越强烈。另一方面,父母过度保护倾向通过自我概念清晰性对大


上述包含了中介变量W的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父母过度保护倾向对大学生空虚感有直接效应,即父母在教养方式中更多呈现出过度保护,大学生的空虚感越强烈。另一方面,父母过度保护倾向通过自我概念清晰性对大学生空虚感有间接效应,即父母在教养方式中的过度保护倾向会有碍于大学生产生稳定一致的自我概念,继而使其空虚感更为强烈。
三、讨论
本研究中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平均分,与鲁雅静在909名大学生中得到的平均分35.1相近。[11]父亲过度保护倾向与于秋彦对在721名大学生中得到的平均分16.7相近;母亲过度保护倾向与平均分17.8相近(2013)。空虚感得分略高于梁丰(2013)对260名大学生测得的平均总分40.07。样本数据的差异可能与取样数量不足有关,但信度与效度与已有研究并不构成明显差异,可以依据取样结果开展分析讨论。
空虚感是价值感与人生追求缺失,行为意义与情感体验贫乏,同时对外部刺激反应不足或存在不良代偿行为的消极精神状态(2013)。本研究变量的相关分析显示父母过度保护倾向与大学生空虚感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了父母过度保护倾向对大学生空虚感有正向预测作用。该结果能在已有研究中找到依据,如李艳研究发现父母过度保护不利于子女产生明确的目标、价值与意义体验[12],这些表现均与空虚感密切相关,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于秋彦(2013)认为,父母若使用过于保护的教养方式将不利于孩子对未来产生期待,也不利于为将来做出努力。过度保护的父母往往伴随着不适宜的焦虑情绪,并对孩子有较高的模式化的期望。他们更有可能过度操心孩子的生活状况与人生发展轨迹,在现实困境前替孩子代劳,阻碍孩子面对问题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于是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在大学阶段开始独自面对学业生活问题时,对自我发展的态度较为被动消极并缺少自信。同时,外界支持的减少与目标的迷失使这批大学生疲于付诸努力,产生了消极情绪、消极行为及意义缺失等表现的空虚感。
自我概念清晰性反应了个体自我认知在确信程度、稳定性与内部一致性上的特点。本研究发现父母过度保护倾向与自我概念清晰性呈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进一步说明了父母过度保护倾向可以反向预测自我概念清晰性。宋欣欣[13]发现过度保护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容易使用表达抑制的情绪调节策略,且不利于孩子的认知发展。于秋彦(2013)发现父母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对于孩子建立主体责任感、自主期待感和自信感均有负面影响,从而阻碍孩子积极的自我探索意愿与同一性的发展。其中自信感与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都需要一定的自我概念认知作为前提;自我概念清晰性是自我概念的一种组织形式与评价角度;积极的自我探索有助于自我概念认知特征的把握。因此父母在子女养育过程中要避免过度保护,积极且恰当地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孩子探索外部世界,以促进自我概念认知在清晰程度上的发展。
本研究同时发现自我概念清晰性对大学生空虚感有负向预测作用。鲁雅静(2015)发现,青少年自我概念清晰性与心理韧性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心理韧性包含的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人际协助等因子均有助于降低空虚感。Levy表示,空虚感作为一种没有太多意识内容的精神状态很多时候反应了愿望与情感的压抑,这甚至是一种比否认更为弥散与强大的防御。[14]而自我概念清晰性可以负向显著预测不成熟防御机制与中间防御机制。[15]由此可证实自我概念清晰性较低的大学生容易产生高的空虚感。

  綜合研究变量之间的回归分析结果进行中介效应分析得出,自我概念清晰性在父母过度保护、大学生空虚感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中介作用。从这一结论可以认为,父母对于其子女免受躯体伤害与精神挫折过度焦虑与过度关心时,同时传达了对于子女独立应对成长环境的适应能力的不信任。他们想要提供保护的迫切性使他们局限于自己的紧张心理,难以顾及子女深层次自我认知的发展需要,也难以为孩子营造轻松、自由、包容的成长氛围,不利于清晰、稳定的自我概念认知的形成。子女进入大学阶段逐渐意识到需要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分化出不同的自我概念,这种情境与角色的适应与改变难免对自由意志带来挑战。一个对自己有较为稳定与系统认识的人更容易去明晰内在的矛盾与冲突,积极自主地建立生命的含义与人生目标,避免让空虚成为没有意义的一种填补。[16]而在过度保护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大学生,当其没能发展出良好的自我概念清晰性时,更难在面对复杂情境时顺利进行自我觉察并积极应对。同时,自信心、价值感、责任心与自我效能感的缺乏促使他更有可能出现无所适从的感受,功能不良的信念和回避退缩的消极应对方式,给空虚感的出现与蔓延有了可乘之机。

        該研究提示,父母应避免在子女教养中出现过度保护。父母需要正确认识子女养育过程中的焦虑心理,尝试相信子女能在挫折中逐渐成长,尊重其自由意志,鼓励其自我探索,积极引导子女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助力于子女自我认知的健康发展。该研究还提示,虽然空虚感与自我概念清晰性受原生家庭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但这只是本研究论证的一种成因。空虚感的出现意味着自我整合需求的出现与自我反思机会的来临,大学生需要以积极的思维和接纳的态度觉察自我,主动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探索造成消极精神状态背后的心理原因,清楚自己的需求、矛盾与人生目标,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学校在心理健康指导方面需要重点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负性精神状态,悦纳内心,认识自我,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减少“空心病”。 

  四、结论
大学生空虚感与自我概念清晰性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父母过度保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自我概念清晰性与父母过度保护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父母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能够负向预测自我概念清晰性,也能对于大学生空虚感形成正向预测作用;自我概念清晰性能对大学生空虚感形成负向预测作用。自我概念清晰性在父母过度保护倾向与空虚感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父母在教养方式中表现出来的过度保护会通过阻碍子女的自我概念清晰性,继而提升大学生空虚感。
[参考文献]
[1]徐凯文.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C].第九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2016.
[2]杨学峰,邓庆华,彭志路,等.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03(6):970972.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