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电脑使用状况与父母同伴依恋的关系研究

作者:梁欢 更新时间:2019-10-28 14:38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青少年;电脑使用状况;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关系研究
【职称论文摘要】
依恋是人际关系中一种重要的情感联结,它促使个体寻求和维持与他人的亲密关系。青少年处在青春期,如果不恰当使用电脑,在电脑上花费太长时间或者投入太多精力,很可能对其父母同伴依恋造成影响。反过来,如果青少年与父母同伴没有形成健康的依恋关系,也会影响其电脑使用情况。本研究对300名青少年施测电脑使用状况自编问卷和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探究青少年电脑使用状况与父母同伴依恋之间的关系。

         一、引言
依恋最初是由英国精神分析师Bowbly提出的。二战期间,他从关注孤儿的心理障碍开始,在生态学和精神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恋理论。最初的研究者把对依恋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母婴之间关系如何随幼儿的成长而丰富和变化上。到现在,研究者普遍认为,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依恋理论是一个毕生发展的理论,依恋关系是在幼儿期为了个体的生存而建立起来的,并在个体以后的人生中不断发生着作用。因为它不仅提高个体生存的可能性,而且建构了个体终生适应的特点,帮助个体终生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Dymph提出依恋与探索行为的双向模式,当儿童在探索时遇到危险、感到压力时,依恋行为被激活,他会向抚养者寻求保护与支持。当依恋对象被看作为可得到的、支持的,儿童会将抚养者视为安全基地,积极探索外部环境并弱化不确定因素的危险,同时赋予自我正性的认知。依恋理论认为由于这种亲子间的互动对个体成长的潜在的影响,依恋不仅可以促进个体身心健康的发展、社会化的进程,对个体的情绪体验、人际关系的发展和人格的形成也有着重要影响。
依恋是一种心理结构和过程,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与重要他人建立的一种深层、坚固和持续的情感联结。这种情感联结促使个体寻求和维持与他人的亲密关系。在生命早期,个体依恋对象主要是父母,父母依恋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青春期依恋是联系儿童和成人阶段依恋经验的转折,这一时期的依恋关系对于个体有着关键性影响。随着认知的发展、生理的成熟和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个体开始寻找父母以外新的依恋对象,同伴逐渐成为个体重要的依恋对象。父母依恋仍然是青少年的保护基地,青少年在遭受巨大压力的时候依旧向父母寻求支持。大量研究反映父母依恋质量与学业成绩、社会情感功能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有关,如不良的父母依恋关系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有显著影响等。此外,同伴的亲密关系和支持开始对青少年产生影响,同伴依恋为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提供了参照,良好的同伴依恋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有关。同伴依恋发展为父母依恋的补偿或者扩展,对于青少年人格、情感、认知、行为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脑已经成为青少年学习和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工具。与此同时,学生对于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不仅学校里会配备电脑,很多家长为了给孩子更高的起点,在小学时期甚至学前时期,就允许孩子在家里使用电脑,但却没有尽到监督管控的责任。加上电脑网络的快捷性和互动性,很可能造成青少年无法拒绝其强大吸引力,过度使用电脑,长此以往,对其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青少年如果无法自我调控而过度使用电脑,很可能对其人际关系造成潜在的危害。
不恰当使用电脑,占用青少年大量时间和精力,会对其父母同伴依恋造成很大的影响;反过来,不健康的依恋关系,也会促使青少年沉浸在电脑里,把时间和精力投入虚拟世界。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从依恋理论的视角来看,过度使用电脑可能是个体依恋需求未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补偿和转移表现。它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学业发展和社会适应等各个方面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电脑的使用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俗来讲,青少年的电脑使用状况,包括使用电脑的时间、使用电脑的频率、使用电脑进行的活动类型,都会对青少年的父母同伴依恋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青少年電脑使用状况和依恋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拟探讨电脑使用情况与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保定市某学校高中、初中共六个年级的学生500名。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匿名问卷调查,所有问卷当场收回。主试是一名心理学教师。在测试前,取得学校领导和学生的知情同意,说明本次调查获得的信息仅仅用于学术研究,严格保密。
2、研究工具
本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采用访谈法以及专家分析法自编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青少年使用电脑的时间、使用电脑的活动类型、使用电脑对自己的影响、以及对使用电脑的感受评价。
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采用琚晓燕2011年修订的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该量表有62项测试题,采用李克特五点评分。有3个分量表,母亲依恋分量表和父亲依恋分量表各包含21项测试题,有信任、沟通和疏离3项维度;同伴依恋分量表包含20项测试题,有沟通和疏离2项维度。各分量表疏离维度的测试题为反向计分,其余测试题为正向计分。得分越高表示青少年依恋的安全水平越高。该总量表的Cronbachα 系数为0.94,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和同伴依恋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92、0.93和0.91。
3、统计分析
调查问卷数据资料采用SPSS 21.0进行分析处理,统计方法主要包括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参考文献
[1]  琚晓燕,刘宣文,方晓义。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174-180.
[2]  张军华,吕欣。社交媒体使用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影响研究。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7)55-59.
[2]  杨海燕,蔡太生,何影。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与高中生行为问题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107-108.
[4]  邓伟,朱志惠。高中生父母同伴依恋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5)746-750.
[5]  庄美燕,李卓。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分析。教育教学论坛2010(35)13-14.
[6]  单学英。关于上海市青少年拥有及使用家用电脑状况的调查报告。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56-59.
[7]  简雪娟,萧易。新媒体时代青少年人际信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教育评论2014(6)72-74.
[8]  朱小麟。新媒体工具对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当代教育科学2017(3)86-89.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