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交往异化现状研究

作者:张文雅 更新时间:2010-11-17 10:40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大学生;网络交往;异化
【职称论文摘要】
网络交往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中带来的异化现状也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本文将从大学生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三个方面阐述大学生作为主体在网络交往中存在的异化表现与特征。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角度对大学生网络交往进行理性思考,引导

伴随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进入网络世界,热衷于网络交往。然而网络交往在满足大学生需求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
   "网络交往异化"一词是建立在异化基础上的理论拓展,也体现为人的对象化客体对于人的主观意志的背离。具体表现为:人们通过网络这个媒介进行交往,但网络交往由于受到虚拟空间各种因素的干扰,导致其原有内涵的丧失,主体变为客体,客体反客为主演变为外在的异己力量,反而成为控制、统治和支配人的力量。
  本文将从大学生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三个方面描述大学生作为主体在网络交往中存在的异化表现与特征。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角度对大学生网络交往进行理性思考,为推动大学生科学利用网络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大学生主体自我关系异化
  (一)人格异化
  由于网络是一个自由、开放而又缺少监控的世界,它在使个性得到极大的张扬,人格得以健全发展;同时,它也使人的劣根性暴露无遗,传统伦理规范很难约束网络行为,从而导致人格异化趋势。这种异化主要表现在:有的上网者盲目反传统、反正统、反主流,缺乏责任感;故意对自己进行性别、年龄、地位和身份等错位,追求异化个性,形成多重人格;有的上网者散布谣言,传播黑色信息,浏览黄色、反动网站,对色情、暴力、怪异信息有趋同倾向等。
  另一个方面,网络交往角色的虚拟性和交流的间接性, 也可能使大学生除去承担任何责任的心理负担,表现得异常直接和毫无顾忌。而一旦网上经常性的表现逐渐固定下来,并与现实具有很大差异时, 就会造成大学生的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现象,出现心理危机, 导致人格障碍。
  (二)角色异化
  角色异化是指社会角色的错位、退化、变异。角色错位是指从事不相干甚至于有害自身角色的活动;角色退化指角色功能的减弱或降低;而角色变异则是指人的社会角色发生了质变。在网络交往中大学生获得了一个新的角色--虚拟角色。虚拟角色因其匿名性、虚拟性等特点而给角色扮演带来极大的随意性,人们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承担任何责任,因而可以在言辞上无所顾忌,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扮演自己在现实交往中无法拥有的角色。大学生需要面对虚拟与现实角色的转换与调适问题,如果调整不当,便会引发角色冲突、错位,导致个人角色认同的异化。
  (三)能力异化
  网络被喻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网上信息门类齐全、无所不有。但是在给大学生阅读和收集信息提供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助长了他们的惰性,消减了他们的创造力。开始变得比较习惯接受网上现成信息,并形成严重依赖,不再将网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自我加工,而是一股脑的照搬照抄,甚至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个体的选择辨别能力也会随之弱化和下降。大学生过于依赖网络,影响个人能力的正常发展与培养,会造成能力异化。
  二、大学生与他人关系的异化
  (一)伦理道德异化
  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管, 网上色情、污染信息大行其道。大学生还处于伦理道德的形成的重要阶段,信息选择能力、是非判别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还不足以抵御这些不良信息,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负面影响。
  网上的多元伦理道德构成会使大学生经常性的处于矛盾的、相互冲突的道德选择中,没有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制约的,再加上社会的道德调控的机制和手段失效,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充斥使得主体的价值选择趋向盲点,使得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开始淡漠,道德行为选择开始失衡,发生一些不道德的行为。
  网络具有高度的隐蔽性,每个人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以符号形式出现的,人与人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互动。上网的人都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的欲望, 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 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宣泄。这在客观上导致大学生还未完全建立的伦理道德感的更加弱化,而这种弱化有可能波及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伦理行为,使一些青少年是非观念淡薄、道德意识减弱、道德水平下降,缺乏自我调控力, 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
  (二)人际交往异化
  大学生都是从相对封闭的中学进入开放的大学,生活空间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也扩大了。现实中人际交往的复杂性是许多的大学生没有预料到的。大学里人际交往中蕴含的各种激烈的竞争,更让许多大学生感到不习惯,不理解。 一旦在新的群体里没有得到自己所企盼的承认和推崇,就表现出强烈的失落感,这样导致一些大学生逐渐从集体生活中游离出来,表现为"回避参与"的行为模式,而把人际交往的需求完全靠虚拟的网络交往来获得满足;同时,网络交往的间接性虽然使交往者容易交往,但因为在交往过程中是通过符号来实现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往,缺乏现实生活中交往的真实感和确定性,容易加剧自我封闭。长时间进行网络交往,使大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模式化状态,其思辩的意识、思想的深刻性、畅行性会因为过分依赖网上的现存知识和逻辑结构而变得迟钝,离开了网络就找不到自我。
  (三)信任感异化
  网络生活中的大学生掌握着与陌生人接触和交往的控制权,互动双方对所运作的结构稍不喜欢就可随时退出,这种易获性使交往机会的获得和丧失都变得无关紧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短期行为盛行,交往双方的关系处于蜻蜒点水的弱关系状态,弱化了大学生交往行为的信任感。
  网络交往是一种虚拟化的人际交往方式,在网上大学生不必遵守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和角色扮演的规则,不必履行角色义务,这种匿名效应往往使大家抱着游戏的心态参与网上交往,不以自己真实姓名和身份示人,随心所欲扮演各种角色,任意说谎、伤害他人,与他人进行虚假的交往。种种不道德的网络交往行为的出现,会使人们觉得交往安全感下降,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难于存在,因而产生多疑、恐惧、防范等心理,网上的信任危机甚于现实社会。
  三、大学生与社会关系的异化
  (一)社会责任感异化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和强化的重要时期。在网络空间里,他们摆脱了现实社会各种复杂人际关系的束缚,消除了现实生活中各种规范的制约,使"熟人社会"中道德他律的种种外力,在网络社会中相当程度地失去了作用。这就使部分大学生错误地认为网络世界是自由时空,没有规则,不受约束,结果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