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四新字词生成的必然性

作者:王紫薇 更新时间:2016-11-09 12:58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四字格 认知动机 范畴 语言格式 网络新词
【职称论文摘要】
语言是认知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发展、新科技、生活方式的出现,为满足人们表达的需要,新词必然应运而成。而四字格是作为一种独特的、由四个字组成的、汉语语言格式,对传统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四字格因其独特性、普遍性、灵活性、音律性受到人民大众的青睐,随着认知的加深、语言的发展,新四字词的出现是必然的。文章总结了前人对四字词、网络新词的研究,选取四字词作为研究对象,以从《现代汉语词典》抽样得到的四字词及近年网上流行的热门四字新词为样本,分析四字词的类型、特点,探讨四字新词生成的必然性以及四字新词生成

        一、引言
在William Croft与D. Allan Cruse 合著的《认知语言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认知语言学的三个主要假设,其中第一个假设是语言不是一种自主的认知能力。也就是说认知的发展先于语言,并决定了语言的发展。语言是认知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那么词语作为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便是人类认知的一种具现。近两年网络上频频出现地“人艰不拆”“累觉不爱”“不明觉厉”这类四字词的生成的背后,有着人类认知的动因。秦秀白先生对此作出了系列研究,他认为网络语言是特定群体使用的一种语言功能变体,也就是说这些网络新词体现了特定群体的认知、思维方式。随着这个四字新词的广泛传播,一些学者认为这些不规范的表达暴露了当代人文化内涵上的缺失,是对成语的一种玷污。本文则从认知的角度,追寻四字格及网络新词的来源、生成背景、类型,分析它的特点,探讨这类网络新词生成、为大众广泛接受的必然性。
二、文献综述
“四字格”这个名称,是陆志韦先生在《汉语的并立四字格》一文里首先运用的。而后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一文中大大放宽了四字格的范围,不仅讨论到四音节的复合词、成语和熟语,也讨论了四音节词组。“在汉语里四字并联常常组成一种独特的表达形式,以至成为一种独立的格式,在汉语里构成一个独立的语言单位,因而它们在使用中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郭绍虞先生也在《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一书中强调指出“四言词组是汉语所特有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没有象汉语四言词组那样的形式,而且这种形式又是在汉语中特别发展的。”也就是说这种独特的、由四个字组成的、汉语语言格式就是“四字格”。徐盛桓在《相邻与补足——成语形成的认知研究之一》中对《汉语成语词典》中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全书收录的约5500条成语中,约5100条为四字格,标注了是从古人的诗文话语中摘抄、截取、改变而来的约为3800条,占三分之二。”通过研读以上论述,从原型范畴的角度看,我认为四字格是语言格式的下级范畴,成语是四字格范畴的典型成员,其他的四音节复合词、熟语、词组都是此范畴的边缘成员。这些典型、边缘成员的下级成员从古至今是在不断增加的,显示出了四字格强大的生命力。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变化,人们不断发现新事物、遇到新问题、产生新思想,新词应运而生。“网络新词”这一语言现象已成为国内语言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崔云婧在《探讨网络四字新词的原因》一文中,从后现代网络环境下的狂欢和年轻一代区分身份的符号两大角度对网络四字新词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明确提出新词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及影响。其文中提到“这些词语是一种平面化、肤浅话的造词”“这些词语不符合成语语法构成的几种形式”,对此我则有一些不同的见解。首先我认为此文有个概念性的错误,四字词不等同于成语,作者在文中直接拿四字新词与成语做比较,忽略了成语只是四字词的典型成员,并不是全部。其次作者认为四字新词是平面、肤浅的造词,但忽略了即使是广泛流传的成语中,也有一小部分特例存在,它们也并不符合成语语法构成的几种形式。还有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新词做出了研究,比如王丽在《网络新词生成机制的认知阐释》一文中,从语音变异、词义变异、词性变异三个方面分析网络新词生成机制的认知理据;李应洪在《汉语流俗词源研究的认知心理学维度》一文中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循音赋义、望文生义等汉语流俗词源现象形成的原因;杨永和、陈英红在《语码混用现象的社会语用学解读》中从社会语用学视角解读语码混用的功能语用和语用、语境意义。此外李德志也在《网络文化超文本新词认知分析》中从认知角度分析隐喻在“微博”“微信”等超文本新词汉译中的作用,大胆预测“未来词汇的发展会随着人类科学生产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产生,但最终会因人类认知和主观高频使用而发展变化”。
三、结果及讨论
四字格范围的广泛性、结构形式的多样性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言语习惯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早在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劳作的过程中创作的民谣多为四字格式,如《击壤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忧哉!”人民通过观察世界,找出一定地自然规律,然后根据自己与世界的互动认知到太阳升起天亮要去劳作,太阳落下天黑要去休息,为了解渴去凿井,为了饱腹去耕田。有了这些体验之后,在大脑中形成概念,后以歌谣这种口口相传的语言形式具现出来,在表达时他们多使用四字格式,久而久之四字格变成了民族的言语格式。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创作的《诗经》中四言有6724句,占全诗7284句的92.3%,其中146首全部用四言。而后战国时期的散文、汉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诗歌散文、唐诗宋词、元明清的曲诗词乃至近现代的诗歌也多用四言。由于四字格是由歌谣衍生过来,它便具有鲜明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极易背诵。
1.四字词的类型。
按音节划分,四字格可分为8种组合如表一:

       按语法结构划分,也有8种,如表二: 

  但由于时代及语境的不同、词语误用滥用,四字词的感情色彩会发生改变,比如弹冠相庆原本是贬义词,指坏人得意的样子,但如今人们不追溯本源,但从字面的意思来看,将其用作褒义词意为高兴地扔帽子庆祝;道貌岸然原本是褒义词,指庄重、威严的样子,但如今人们多用它来指代伪君子,形容外表不凡内心阴暗的人。
2.四字词的特点。四字词深受人们青睐的原因之一便是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汉语语言表达形式贯穿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中,这就是四字词的普遍性与民族性。四字格被规约化、深刻印在汉语为母语的特定人群的思维里,随着时代的变迁,四字词由于其生动的表达力、强烈的感染力不断地被人们使用,这个词群的整体的概念通过体验感知在人的大脑中形成一种四字图式,每当人们自己有无意识地使用四字词、或被使用四字词时,这个图式便被激活,人们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因此四字词具有图式性。并且我们现在所频繁使用的四字词绝大多数已经成为了死隐喻,这些词由于过度频繁使用或由于时代变迁成为人所共知的日常说法,当提到这些词时,人们首先在大脑中激活的部分是它的隐喻意义而不是本源意义,这也是四字词的另一特性。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