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作者:盛少清 更新时间:2012-11-12 13:54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马克思主义
【职称论文摘要】
 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体根据需要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改善民生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行为和过程。其对于国家繁荣和稳定有重要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初,中共积极探索社会建设并取得可喜的成果。

第一、革除旧中国遗留的恶习,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对国民党留下的乱摊子,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清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封建恶俗,进行社会改造运动:禁娼,禁毒、禁赌,颁布新的《婚姻法》,失业现象,“镇反”,救济灾民和失业人员,
  经过以上措施,旧中国遗留的嫖娼、卖淫、吸毒、赌博等社会瘟疫绝迹,社会稳定。改造“游手好闲,不劳而获” “男尊女卑”的恶俗,形成了“劳动光荣”,“男女平等”的新习惯,新风尚,新道德。
  第二、劳动保护物质福利事业的创设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解放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特别重视职工的劳动保护和身体健康。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规定:实行工矿检查制度,以改进工矿的安全卫生设备。又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护条例草案》,在铁路、邮电、航运三个产业部门以及100人以上的工矿企业中实行。条例对工人的生育、衰老、疾病、创伤、残废、死亡等作了规定,免除了职工的忧虑,减轻其困难,职工在劳保身体健康等方面得到了保障。此外,搬运工人也实行《疾病伤亡暂行补助办法》,公路运输、银行、合作社、农场、水利、商业等部门的职工,也都订立了劳动保险合同。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护条例若干修正的决定》,扩大到工、矿及交通事业等单位的保险;提高其待遇,这一切说明,党对职工生活的关怀。
  此外,企业事业单位一般都设有医院或诊疗所。各大行政区和工会,还办了疗养院、休养所、养老残废院和孤儿院等。职工有病可以得到治疗和休养。人民政府还改善职工的居住条件,建造新宅供职工使用。
  农村人口的老年社会保障问题。土改后农民分得了土地,保障了基本生活。政府还建立社会救济和优抚制度,对遭遇天灾人祸的农民给予最起码的生活保障,实施优待和抚恤。农业生产合作化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切合作社有责任帮助鳏寡孤独缺乏劳动能力的社员和虽然有劳动能力但是生活上十分困难的社员,解决他们的困难。”1956年6月30日一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第53条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缺乏劳动力或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上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的吃、穿,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他们的生养死葬都有依靠。其后的五保供养制度即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自此,农村老年人完全依靠家庭保障的局面被打破。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对广大人民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人文关怀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利益,从而极大的激发了他们最朴素的情怀,坚定地跟着共产党跟着毛主席走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至今令经历过那时的人们难以忘怀的火红的年代,和激情燃烧的岁月。人民群众心中有杆秤,谁对他真心他就百倍的对谁忠诚,新中国成立初期尽管经济较困难,但是人们的建设干劲热情是那样的高长,对党的忠诚是那样的真切。
  “动民以行不以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伟大革命实践为我们当下提供了最好的借鉴。 无论古今,人民群众是最朴素和最现实,最重实际行动的。再昂扬的话语,抵不过一个微小的行动。行动,往往是最实际的“讲话”、最权威的“发言”和最好的教育。当下国内国际形势正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国内许多矛盾凸显:贫富悬殊不断加大、两极分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住房问题、养老保险问题,教育、医疗问题亟待需要解决。只有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老百姓,努力遏制腐败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忠诚和感激,广大人民才能对马列主义、党的政策入耳、入心、入脑,才能真信、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大众化。
  (作者单位:兖矿集团党校)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