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鲁南、鲁西南地区汉民俗丧葬为例

作者:孟青 更新时间:2013-01-27 14:10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丧葬 升仙 辟邪 迷信思想
【职称论文摘要】
摘 要 本文以鲁南地区汉民族丧葬为例,主要阐释汉画像中汉人的升仙思想及与此相关的打鬼辟邪思想。古人的升仙,登天思想由来已久(本文不再多作赘述),在汉画像中就有很多这样的题材,如“羽化而登仙”、“十二神兽逐凶恶”、 “乐舞图” 等等。这些图像资料真实地反

汉代画像石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与汉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以及由此形成的墓葬制度与习俗密切相关。鲁南及鲁西南是山东汉画像石最集中的出土地。
  在这个区域内,济宁、枣庄的画像石则更是出现年代早,延续时间长,分布也最为密集。约从武帝后期至西汉末,是济宁、枣庄画像石的初步发展期。这时期的画像石,在本区域的各县市中多有出土。而在山东的其它地方,例如临沂、泰安地区,此时期只能偶尔见到画像石。
  由于地域文化传统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文化的区域特征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目前,济宁、枣庄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多数集中在嘉祥、济宁郊区、曲阜、邹城、微山、滕州、枣庄郊区7个县区境内,金乡、鱼台、梁山、汶上、兖州、泗水、峄城则数量较少。 就嘉祥等7县区而言,画像石分布也不均匀,大体看来,它们主要集中在以下8个小区:(1)嘉祥-济宁郊区,(2)曲阜城区,(3)两城-邹城区,(4) 滕州-桑村区,(5)薛城-西集区,(6)枣庄城区,(7)微山岛-阴平区(8)侯孟-台儿庄区。
  近年,滕州车站村出土一招魂图:一裸体神怪,站在云气缭绕的空中,右手挥斧,左手扬幡。幡,古称“铭旌”或“旐”,是招魂的工具、标识。《礼记·檀弓》:“铭,明旌也。以死者为不可别也,故以其旗识之。
  神鬼祥瑞是汉画像石上常见的题材,内容极为复杂,包含了汉代时期披上神学外衣的儒家思想、谶纬学说、阴阳五行、道家的升仙等各种思想,以及由古代神话、巫术等发展而来的各种对神鬼的迷信,当然里面也包含有古代人们对宇宙认识的朴素唯物思想。在墓葬建筑物中刻画这类题材的画像,主要是为了祈求天地神灵的保护,祛灾禳祸,辟除不详,死后升仙。祥瑞思想主要反映了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的天人感应论和谶纬学说。
  山东嘉祥武梁祠祠顶的祥瑞图最为集中,前坡与后坡以栏格方式刻满各种祥瑞,如冥筴、黄龙、神鼑、狼井、六足兽、银瓮、比目鱼、白鱼、比肩兽、比翼鸟、玄圭、璧流离、木连理、玉英、玉马、玉胜、泽马、白马、渠搜、巨畅等。这些祥瑞之物在《春秋繁露》、《白虎通德论》和《论衡》等汉代文献中多有记载。
  汉画像石艺术的功能,表现在它密切联系着从属于人们死后所在及祭祀之处的墓葬建筑。其题材内容的选择和位置的经营等,都是从为建立死者和冥世间的联系的角度而考虑的。人们试图通过这一手段,达到一种超自然的目的,再造出一个死后所能达到的神奇世界。
  济宁、枣庄地区的汉画像石中,存在着大量的有关神话和宗教信仰的内容。画像石中属于此类题材的西王母、东王公、伏羲、女娲,就是人们普遍敬奉的能使人长生不死、得以升仙的保护神。
  汉画中的伏羲、女娲作人身蛇尾形象,在古代的神话中,他们是兄妹,结合于昆仑山上,生儿育女,遂有人类,故后世尊为始祖神。伏羲或执规,或捧日;女娲或执矩,或捧月,皆与开天辟地有关。捧日月者大多单独存在,执规矩者或由神人怀抱,但更多的则被安排在西王母两旁——意味着一位能致人长生不死,另二位则能补苍天,化育人类。这是汉代人的普遍企求。
  升仙是目的,打鬼辟邪是前提。如“十二神兽逐凶恶”, 《史记·秦始皇本纪》曰:“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疾病、灾难都是升仙的大敌,于是,每年便“先蜡一日”举行“大雠”,逐疫打鬼。汉画中许多凶猛的神怪,是打鬼辟邪的,手执针砭人头鸟身的神医扁鹊,是治病除疾的。在汉代人看来,只有做到这一点,升仙的事才能做到万无一失。羽化升仙要有神保护,禳除灾祸,驱辟鬼邪。汉画中随处可见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四方星辰的象徵,也是镇守四方、辟邪兆祥的守护神。
  当一块块汉画像石从地下被发掘出来时,很出乎人们的意料,它在内容的表现上却与现当代的汉族的丧葬有极大的相似。这种相似不是偶然的,有一定的思想根源。只要汉民族的思想根源不发生动摇,那么,汉民族的丧葬习俗便会长久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孙作云.评“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兼谈汉人的主要迷信思想[J].考古通信,P77—87.
  [2]蒋英炬,杨爱国主编.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3]孙青松,贺福顺主编.嘉祥汉代武氏墓群石刻[M].香港:香港唯美出版公司,2004.
  [4]赖非.中国汉画像石全集(2)[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6.
  [5]陈成译注.山海经译注(图文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蒋英炬.关于汉画像石产生背景与艺术功能的思考[J].考古,1998,(1).
  作者简介:
  孟青(1984—)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艺术学。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