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初探

作者:许文佳 更新时间:2011-07-21 12:10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农民信仰 新农村建设 积极作用 不利因素
【职称论文摘要】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精神信仰问题已不是简单的个人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国现代社会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而处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的精神信仰问题更不应忽视。本文试图客观分析农民的精神信仰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和不利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

农民的信仰直接关系着农民的幸福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受到重视。当前农民信仰具有信仰结构繁复,多种信仰对象并存;信仰者数量增长快,信仰程度在加深;农民信仰的功利、实用主义表现显著等特征。农民信仰问题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长期正视的问题,应发挥其积极因素,弱化其消极影响,使之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一、农民信仰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影响
  (一)多数农民有理想、有信念,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1、有积极意义的信仰使农民精神充实、内心安宁,有助于社会稳定。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农民极大地改善了生活条件,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初步满足,此时农民的幸福,更多地来自安全需要和归属需要的满足,以用来消除焦虑、迷茫、无助、心灵漂浮无定的心境。当然,这方面的满足,除宗教和信仰以外,艺术和科学也有类似功能,但解决心灵的寄托问题,最终只能是靠宗教和信仰。这是因为有信仰的人,其行为一般都会比较节制和温和,正是信仰为他们设立了一个遥远的、但通过自己的努力仿佛又可以达到的目标,这样他在为人处事之中时时刻刻都会考虑这个远大的理想,使之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有总的规划、有追求个人利益的底线,并孜孜不倦、心甘情愿为了精神信仰而忍受现实的苦难、克制自己的欲望、遵守道德伦理规范。反之,那些没有任何坚定信仰的人, 他们既没有终极追求,亦没有精神寄托。由于对来世没有丝毫的念想和敬畏,他可能就会只顾追求及时享乐、肆无忌惮地追求个人利益。调查显示,80%以上有宗教信仰的农民在相同的物质条件下,对人生的满意程度要高于没有宗教信仰的农民;有宗教信仰的农民,出现违法犯罪的行为的概率要明显低于没有宗教信仰的农民。
  社会成员的心理稳定和平衡,是社会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农民都有远大理想,有坚定信念,心态积极健康,就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因心理不平衡而导致的安全隐患,有助于农村社会的安定和谐;反之,信仰的缺失则会对农村稳定和社会结构产生深刻影响。
  2、共同的信仰能发挥一定的社会整合功能。
  农民在基本满足了温饱后,对参加社会交往与得到社会认同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和需要,而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共同参与社会生产劳动的机会大大减少,村民之间的关系处于松散、游离状态。而共同的宗教与信仰就如同粘合剂,可以消除社会冷漠,增进人际和谐。这是因为农民一旦有了信仰,便有机会参加各种共同的集体活动,进行交流、互相沟通,而且共同的信仰使他们具有强烈的认同意识,能团结一致,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同样,长期以来在中国民间形成的对同一神明的顶礼膜拜、对同一文化的认同和对同一祖先或同一伟人的认可,使得民间信仰在广大信众中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它支配着农民的精神生活,在道德教化、形成共同价值观念、凝聚社会力量,实现社会整合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农民信仰中的积极、健康的理念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
  就整体来看,当前农民中的主流信仰仍然是进步的、健康、积极向上的,是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的,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1、弥补和丰富了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发挥着道德教化的功能。[1]
  从主体来讲,中国民间信仰蕴含了一种使人敬畏、感恩、有度、为忠、为善、为孝、惩恶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精神目标和理念。它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民众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民间信仰所宣扬的某些道德价值观念有一定的社会伦理价值,在现代农村仍能起到一定的道德教化作用。如祖先崇拜,在祭祖中我们缅怀祖先的养育之恩,以增强家庭团结,强化家庭成员尊老爱幼的家庭美德。尊老爱幼是中国社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不仅是人类亲情的自然要求,也是一个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是人伦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土地崇拜、自然崇拜中蕴藏着珍惜土地、爱护环境、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等生态伦理思想;在民间信仰中的许多地方神一般都是当地传说中的那些见义勇为、匡扶正义、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世人楷模转化而成,这些无疑具有弘扬正气、扬善抑恶的积极作用。[1]完全可以将这些优秀的文化精神予以继承并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乡风文明的重要内涵,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样宗教信仰中离不开对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崇拜,通过这种崇拜,使信众产生“敬畏心”,克制自身的行为,达到道德教化的作用。宗教教义中的泛爱的思想、宽容的待人之道,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也具有同质性。
  2. “信仰搭台,经济唱戏”,民间信仰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对外联系的平台之一。[1]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大规模的经济交流活动中往往可以看到文化交流活动的身影,文化与经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而文化交流中,民间信仰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民间信仰的活动场所往往是当地开展文化经贸活动的重要场所,有利于招商引资和发展旅游经济等,对传承文化、发展经济具有促进作用。民间信仰丰富的内蕴又能产生特色文化艺术,并能积极推动庙会经济。[1]特别是近几年来,湖南省永州南六县充分挖掘舜文化资源,使旅游经济驶上快车道,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农民信仰的不利因素
  1、信仰多元化不利于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如果没有这个最核心的东西,就会失去社会前进的方向,失去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核心价值观要被整个社会所接纳,才会强有力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成为一种社会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而当前一些农村基层“只讲信仰自由,不讲信仰什么”,在疏于引导和管理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农民认为,不管什么思想、理论,只要能让农民过上好日子,他们都欢迎。多元化的信仰冲击了********的主流信仰,使业已形成的社会主义信念、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情怀日益淡化、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没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不可能强盛,一个没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不可能生存。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数的80%,目前农民信仰的涣散状态对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不利的影响。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