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京前门地区空间形象设计与文化主题塑造

作者:许苗苗 更新时间:2015-01-26 12:30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关键词:北京前门;城市空间;形象设计;文化主题
【职称论文摘要】
前门是北京内城市井生活和传统商业相结合的重要区域。选取前门地区“台湾会馆”、“天街”、“铁路博物馆与大观楼”、“老字号餐饮业态”四个重点案例加以分析,认为首先应当明确定位前门为平民化传统商区,尽力营造京味民俗氛围;其次在街道设计上依据步行路线和体力需求,精细化设置游览线路;第三,将部分古建的商业目的剔除,改为博物馆等公共设施;第四,引入高档专卖店之外的差异化商业模式。通过有针对性的措施,重新塑造区域整体文化形象,提高区域的吸引力。

      Abstract:Qianmen is an important combination area of life in the streets and traditional commerce of inner city in Beijing. We chose four key cases of “Taiwanese Association”, “Heaven Street”, “Railway Museum and Grand View Pavilion” and “Time-honored Brand Catering Format” and analyzed them. We believe that firstly, Qianmen should be clearly positioned as a popularized traditional commercial district and 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create a folk atmosphere full of Beijing style; secondly, we should design the streets in consideration of walking routes and physical demands, and carefully set touring line; thirdly, business objectives of some ancient architectures should be removed and transformed into public facilities like museum; fourthly, bring in differentiated business mode other than high-end exclusive stores. Reshape regional overall cultural image and improve its regional attractiveness with targeted measures.
  Key words:Beijing Qianmen;urban space;image design;cultural theme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1-67(5)
  在城市历史空间的保护、改造与修缮中,能否较好地将城市的使用功能、发展需求与历史脉络、文化氛围相结合,是衡量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前门是北京城中心重要区域,不仅传承了古都的历史底蕴,还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活跃的经济样态。这个区域积累了兴旺的人气,但同时也聚集了不少弊端,对它的治理是北京城市规划中多次考虑的问题。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开始全面修缮整治城区,前门是重点工程之一。然而,这次大规模改造虽然改变了区域空间建筑形态,却并没有达到吸引游客、聚拢人气的效果。直到奥运结束5年之后的2013年,前门依然在为挽回失去的人气进行着不断努力。
  美国学者乔纳森·拉班[1]将城市分为软硬两个层面。硬的方面是人工建筑环境构成的物质结构,如街道、建筑等;软的方面则是人们对城市的个性化解释,或称城市居住者脑中的感知定势。就前门地区来看,人们的认识最初虽是藉由建筑等硬环境而来,却形成了一种对前门印象的无形期待。在这片区域,以高超的建筑技术复原硬件的历史风貌并不太困难,但能否满足公众内心的期待这一软性方面,却特别值得重视。可以说,如今前门的问题就在于区域形象与区域印象的错位。主要表现在:外来移植概念与原生文化氛围的不协调;建筑设计预期与区域实际情况的不符合;功能性建筑与纪念性建筑定位的不明确;特色文化品牌利用的不合理等。本文拟针对以上问题,选取前门重点区域,加以解读并提出意见。
  1 从台湾会馆、台湾街看外来移植概念与原生文化氛围的协调性
  台湾会馆和台湾街曾被称为前门区域的“重中之重”,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以及大众媒体的热情宣传。台湾会馆初名全台会馆,1896年在前门外大蒋家胡同(现大江胡同)扎根,1950年《北京市各省市会馆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所有会馆逐步移交政府房管部门管理,台湾会馆搬进居民,成了大杂院。1993年,这里恢复为纪念场所,并于2009年翻修扩建。前门本是会馆云集之地。清末《都门纪略》卷二收录的北京会馆达391处,位于前门周边的就有76处[2],台湾会馆是其中很小的一员。但重新设计扩建后,它的面积从500余平米拓展到3900平米,设有《中华魂·京台情》展览以及木偶戏表演,还经常接待两岸要人。然而,如此精心礼遇的“重点建筑”却门庭冷落,并没有成为地区亮点,其原因在哪里呢?
  台湾会馆与前门的不协调,有功能定位方面的偏差。此会馆的主要任务是商务接洽和高端文化交流,需要相对私密、人员单纯的环境,其对台湾民俗、文化形象的宣传只是额外功能,每周仅周二开放一天。而在前门这样一个公众游览、购物区域内,在诸多热情的游客、旅人的好奇目光下,任何建筑都无法摆脱被围观、被探听的命运。半公开的台湾会馆将大部分游客拦阻在外;而到访的游客也往往为吃了闭门羹而抱怨。

       台湾会馆的建筑外形也未能与环境融合。这组清末民居样式的建筑,外部古香古色,采取了北京四合院的围合形制。房屋屋顶上有斜坡,墙壁以深灰为主,内部设有骑楼、露台、敞墙等,是岭南样式。四合院大多低矮,虽然是封闭的院落,却不会给街道以压迫感;岭南建筑举架较高,但通风敞亮。南北建筑因地制宜,各有优长。台湾会馆意在南北兼顾,实际却事与愿违:过于高大的岭南房屋充当北方封闭的合院围墙,深灰色墙体没有向外的窗户,给背后狭小的胡同和低矮的房舍造成强烈压迫。在当今社会平等的风气里,在平民气息浓郁的前门,这组高大建筑无异于一个庞大而不友好的特权禁区。
  从整体设计来看,隔阂感并非没有被考虑到,甚至还以背后大江胡同里的“台湾风情街”弱化会馆的封闭性。遗憾的是,街道布景过于单一,广场上没有供休憩的座椅,不是一个引人停留的场所。广场地下的台湾美食街由于采光不足,客流不饱满,仅有部分档口开灯营业,十分萧条,也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
  因此,作为前门地区重点工程的台湾会馆,不仅没有增加普通人对台湾的好感和了解,还人为设置出一个与台湾相关的公众禁区;台湾风情街没能弥补前者的不协调,其将游人引入地下的设计还分散了人流;地下美食街的惨淡经营更使“台湾风情”变成敷衍。
  2 从天街、廊坊胡同看街道设计预期与步行导向效果
  号称“天街”的前门大街于2008年5月正式开街。大街北口架设“天街”牌坊,仿佛一座大门,将街道从天安门广场南侧繁忙的现代交通中隔离开。街道全长846米,纵向分为有轨电车道、御道和人行道三部分。两侧商铺青砖灰瓦,全聚德、月盛斋、中国书店等80余个老字号整齐地亮出了油漆一新的黑底金字招牌。遗憾的是,这条“古装购物街”的人气不仅难比王府井,就连许多二线城市步行街都比这里热闹。究其原因,我们发现,这条所谓“步行街”其实并不属于行人,而是一条完全以现代思维设计出来的虚拟景观街道。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