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否定的哲学:论龙树《中论》(2)

作者:孙守飞 更新时间:2011-02-28 11:07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遮诠式的方法论;缘起性空;实相涅槃。
【职称论文摘要】
四句否定和两难也是归谬论证法的两种表达形式。四句否定可以以龙树的《中论观因缘品》中关于生的四种说法为例: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自生、他生、共生、无生,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方法


  四句否定和两难也是归谬论证法的两种表达形式。四句否定可以以龙树的 《中论·观因缘品》中关于生的四种说法为例:“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自生、他生、共生、无生,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方法的模式是:正、反、合(兼)、离[7]。两难可以以《中论·观因果品》为例:“因果是一者,是事终不然,因果若异者,是事亦不然。”上述这两种方法目的上都是在于一种破,也就是归谬。但是,否定了别人的错误之后,我们没有看到正确之处何在。我们可以从各个方向、各种角度指出别人的不足,但知道别人的错误并不一定能够让自己避开这种错误,也无法确认自己的正确能够经得起别人的证伪。妄图通过不断地否定他者来抵达自己的归宿,最后的结果要么是迷失自我,要么就是陷入我执的“独断论”立场。从某种意义上说,龙树的遮诠方法只是提出了问题,但至于如何解决问题则又是另外一个他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在《中论》中对于缘起和性空的强调,对于实相和涅槃的解释,在笔者看来,依旧只是一种否定式的问题意识,不负责提供答案。 二、非哲学的哲学
  
  笔者认为,龙树的中观哲学是一种非哲学的哲学。笔者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本体之学,而龙树的中观哲学是反本体的。在本体论上,他的哲学解释是不够充分的。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他确实提供给我们了一种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哲学表达。他在《中论·观四谛品》中如是明了地说道:“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我们可以看出,佛教在他那里最重要的要义就是缘起和性空。固然他在《中论》的后三品中回到了佛陀的基本教义——缘起论,但是在前二十五品却一直在强调空性,空性可以说是一切正见之上的正见。在龙树那里,佛教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把空性作为一种最高的实相,空性也因此被看作佛教哲学的“非本体的本体”。缘起也体现了空性,万物从来不是“物各性住”,而本来就自性本空,也就是没有自性。因此,因缘所起并不是实在的,相依相侍从本质上还是无生。不过,关于缘起和性空之间的关系,还是存在很多不同的解释。《中论》后来的解释者月称侧重于空性,他在《〈入中论〉自注》中指出:“如实宣说缘起诸论,惟广为夙植空性种子者说,不可为余人说。以彼闻空性,转起邪执,得大非义故。有一类异生由不善巧,诽谤空性而堕恶趣,或有一类,由误解空性为毕竟无,谤一切法,增长邪见。是故说者,为善了知闻者之信解差别而为说空性正见也。”[8]关于空性,月称认为存在着很多的误解和邪见,而丧失了对空性的正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空性存在着真谛(第一义)和俗谛之分。龙树在《中论·观四谛品》对此说得很清楚:“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诸贤圣真知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名为实。诸佛依是二谛,而为众生说法。若人不能如实分别二谛,则于甚深佛法,不知实义。”可见,龙树所强调的空性是第一义谛。那些不区分二谛,语言和认知上的分别以及禅修上的寂灭论或“无想定”都是一种对空义的断见。
  但是,空是否是佛教的中心概念,空性是否就是佛教哲学中最为根本的思想,日本学者松本史朗却有着另一种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佛教的中心概念是“缘起”,而不是“空”,“空思想的乐天性与魔术性在此已被夸大到极致的程度”[9]。松本史朗接着认为:“换言之,不得不承认与缘起所具有的‘依存’的原因而生起(结果)的明确的时间性概念相反,意味着‘空空无物’的‘空’在本质上是个表示空间性的概念。缺乏时间性,是空思想的致命性缺陷。”[10]对于空义的这种批判,我们可以在龙树《中论·观去来品》中找到例证:“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这一句颂看似从已去、未去、去时三时来观察都没有“去”,实则是对三段时间的否定。这就告诉我们,因为其时间性的缺失,空是混淆不清的,容易陷入循环往复的轮回中,也容易被人指摘为实在。龙树的中观哲学强调空性,这种空性只有加入时间性的解释,即空只有被表述为“A为空,而不是就B而言”这样的独立形式时,也就是说,空不需要借助A和B相应的空间关系,仅就时间性的因缘本身而言才是非实在的。松本史朗在此回到了十二缘起说。他认为,龙树《中论》中的空义大部分侧重于否定实在,是为了重申佛教的缘起论[11]。因为只有十二缘起才能真正说明无自性和非实在,十二缘起蕴含着因果生起的不可逆转的方向性,讲述的是纯粹的时间性的因果关系[12]。这种时间性的因果关系,是没有自性的。只有通过对自性的排除和否定,缘起才可能是性空。所谓的自性一定不是一种被造之物,也不会依存于其他物。自性实际上是一种“非缘起者”或“反缘起者”。龙树的论述重心不在于诸法是否有无自性,而在于论述诸法都要归于缘起。如果诸法有自性,而自性不在缘起中,那自性也是空的,他性也无从谈起。龙树在《中论·观因缘品》中对此这样点明:“如诸法自性,不在于缘中,以无自性故,他性亦复无。”
  无论是强调缘起和还是性空,佛教最终的目的是要抵达实相涅槃的境界。龙树在《中论·观涅槃品》中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后来的青目对此的注释是:“五阴相续往来因缘故,说名世间,五阴性毕竟空,无受寂灭,此义先已说。以一切法不生不灭故,世间与涅槃,无有分别。涅槃与世间,无分别。究竟推究世间涅槃实际无生际,以平等不可得,故无毫厘分别。”我们可以得出一点,“生死即涅槃”。诸法和实相之间无分别,就是因为涅槃和世间合二为一,都要归于缘起性空。最后的实相如果是空性,那么,有和无,生和死,涅槃和世间都没有分别了。《中论·观涅槃品》所说:“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槃。”既然实相本空,诸法无我无住,那么要得涅槃,在哪里都行。因为如是的缘故,大乘佛教才发展出了悲智双修理论,把世间当作修行之所,把烦恼视为菩提智慧之缘,认为人人都有佛性,“一阐提”也可成佛,因此要普渡众生。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一点,这种实相涅槃观,从本质上还是要破除对世界的肯定。否定世界的分别和不一,是否能够带来最后的解脱,是否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就很难说了。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