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佛教造像中的人文思想

作者:高明哲 更新时间:2012-05-29 17:34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人文,思想,中,造像,中国,佛教,浅谈,
【职称论文摘要】
佛教艺术渊源于印度。在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一世纪这一期间,印度中部出现了在塔门和塔周围栏杆上佛本生、佛本行等故事的浮雕,这就是印度佛教艺术中最早期的创作。以后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在我国新疆地区天山南麓大为发展起来,尤其是佛教艺术中的石窟艺术创造

 石窟艺术与佛教是十分密切的,石窟艺术是为当时信佛的人们服务的。它虽然以虚幻的佛教故事为题材,但创造艺术的人生活在当时的阶级社会内,为了表达故事的内容,就不能不用当时当地各阶级人物的真实生活,借助艺术手法表达出故事中的各种情景,这就反映了历史上各个时期、各个阶级的真实生活景象。佛教造像吸收了印度、犍陀罗等外来艺术风格的同时,也有我国西北少数民族自己的民族形式,后又经历了重要的汉化的过程,充分地体现了内地人们的生活与艺术技巧,使中原汉族的艺术风格和意识形态跃然于造像之上。
   佛教造像中的人文思想正是在艺术和意识的合力下孕育而生的,具体看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放与兼容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其雕塑艺术从洞窟内走到洞窟外,从个人的内在修行到面向大众的弘扬光大,每一次的改变都是为了谋求发展,为了迎合当地的需要。从犍陀罗式到西域式,再到西域式和中原式的结合,乃至基本汉化,佛教造像在面相、体态、服饰上的一切变化都显得很自然,很随意。
   佛教里的各宗各派曾出现过多次论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某些宗派的盛行在佛教造像里也有明显地体现,但并没有出现某宗派毁掉别宗他派的造像的现象,而更多的是相互并存于同一地区的石窟甚至同一个洞窟之中,一切顺其自然,充满了和谐。由此可以看出佛教造像艺术反映了一种开放性和兼容性的思想。
   二、肯定个人价值和推崇理想
   佛像形体较大,通常位于龛内正中,弟子和菩萨像形体大小一样,分列于两侧。从形象大小和所处位置,一方面表现了佛教的最高理想人格是觉行圆满的佛陀,另一方面则表现了弟子和菩萨的地位是平等的。佛弟子阿难和迦叶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而且他们代表的十弟子各自具有的特异功能更代表了不同的个性。由于弟子像更靠近佛像,相较之下显得比菩萨更受宠。人们对佛教理想的追求愈加成熟,体现在佛教造像上便是对阿罗汉果位的偏爱,而佛弟子追求的正是阿罗汉果位。
   三、肯定现世,要求享受人世欢乐
   从早期到中、晚期的石窟中,释迦苦修像逐步减少,甚至到消失的地步,这反映了修行大众的心态,人们不仅不愿苦修,甚至连形容憔悴的苦修像也不愿看见,一种竭力想摆脱“苦海”的心情显然而见。相反,有两个美貌菩萨陪伴的阿弥陀佛塑像却愈加盛行。从造像形式上看,一男性佛像和二女性菩萨像的组合形式具有更多的现实意义,特别是阿难造像的女性化倾向,观世音菩萨像由男性变为女性,则反映了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潜意思活动。
   另外,从维摩诘造像的大量出现,显然也反映了人们试图以维摩诘居家菩萨身份为偶像,并对其聚集财富、出入俗世享乐场所的行为表示肯定和羡慕。
   四、关注人性,弘扬人文精神
   在佛教造像中,无论是超凡气概的金刚力士,还是含情脉脉、窃窃私语的佛、菩萨、弟子等造像,都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对人的力量的崇拜和对人性的称颂。
   人的生命总有终结的时刻,而佛的涅槃造像传达给人的是涅槃思想,这能让人们摆脱了对死亡的恐惧,同时增加了人生的意义,把人们从生与死的苦痛矛盾中拯救了出来,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
   五、尊重女性,崇尚性别平等
   在佛教造像的历史过程中,早期的很多塑像尤其是菩萨像多是男相,隋唐以后逐渐变为女相。大唐时代,菩萨像面相丰腴、肌肤细腻,双手纤巧、臂足柔美、身饰璎珞,处处都显示出女性的特征。这一系列塑成漂亮女性的菩萨像,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风尚对妇女的尊重,同时更体现出佛教对妇女的尊重。
   造像上突出女性和男性的特征,其目的是肯定男与女的同等价值,虽然这种理念的完全肯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在佛教雕塑艺术中却早有萌芽出现,如早期石窟造像中的童男童女像,这种以年龄来掩盖性别特征的塑像在女性菩萨像前很早就有,这可以视为早期的一种崇尚男女平等的思潮。
   结语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外来的佛教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的佛教造像上也明显体现出中国的人文思想。佛教传入中国后所经历的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正是在继承佛之根本精神的同时,又在中国传统人文思想重视现实社会人生的氛围中,将佛教中蕴含的对人及人生的关注与肯定作了充分的发挥,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人文思想的某些缺憾或不足,不但为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发展并融入华夏传统文化提供了契机与可能,而且使中国佛教得以最终跻身于中国文化的重要行列,最终与儒、道等思想文化融合互补,而在现实的社会中分别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文昆.佛教初传与早期中国佛教艺术[J].敦煌研究,1995.
   [2]申平.浅谈佛教石窟艺术的汉化过程[J].史学月刊,1999.
   [3]胡同庆.佛教艺术[M].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
   [4]杨曾文.中国佛教基础知识[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
   [5]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高明哲(1987-),男,朝鲜族,甘肃兰州人,西北民族大学专门史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中国文化史与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论文网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