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教育:高校以人为本的德育模式(2)

作者:董平 更新时间:2010-11-28 10:18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高校;德育;实效性;隐性教育
【职称论文摘要】
大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是人处在青春期所必然经历的一种心理成长过程。所以,做好大学生 的德育工作,就要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切合大学生的道德需求,在继续加强显性 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隐性教育无时不在、无处


  大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是人处在青春期所必然经历的一种心理成长过程。所以,做好大学生 的德育工作,就要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切合大学生的道德需求,在继续加强显性 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隐性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事不在、渗透性强的特点和优势, 通过赞扬、引导、暗示、批评教育等手段和丰富多彩的形式,调动大学生的积极心理特征, 认识并克服消极心理特征,使知、情、意、行等道德要素和谐发展,注重德育工作的贴近性 、艺术性和有效性。
  三、隐性教育适应了高校德育“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
  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新理念。所谓的新理念,是相对于传 统的以社会为本的德育理念而言的。实际上,德育本来就是以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以人为本”是德育的题中之义,是德育理念的回归。
  “以人为本”德育理念的核心内容就是:关注人,关注人的生活,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崇尚 贴近生活的道德,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归宿。这种理念要求在德育工作中:
  1.重视大学 生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摒弃那种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客体、当作各种道德知识“容器 ”的观念,确立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性地位,肯定师生在人格上的独立性和平等性,激发学 生的主体意识,尊重他们独立的人格,发挥他们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
  2.重视德育 内容和功能的重新构建,内容上从主要关注政治思想拓展到关注生活、关注人的精神层面上 来,功能上从主要提高人的政治思想素质拓展到全面发展做人的素质和能力上来。
  3.改革 创新德育方式方法,改变单调呆板、一味灌输的方法,采用引导式、讨论式、辩析民主式、 社会体验式等方法;改变德育工作者“单打独斗”、孤立难撑的局面,形成齐抓共管、全员 育人的格局;改变只重视有形德育资源的状况,最大程度地挖掘和利用隐形、无形资源,形 成一人一物一草一木皆能育人的氛围。可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切合了隐性教育的特 征,隐性教育暗合了“以人为本”德育理念的要求。隐性教育的前提条件就是受教育者的主 体性参与,只不过这种参与不是以“受教育者”的角色罢了。他们无论是作为组织者,还是 作为具有独立、平等人格的个体;无论在校园“触景生情”熏陶中,还是在师长“言传身教 ”感召中;无论在严谨校风学风的习染中,还是在参与各种活动的体悟中,都是在充分的自 觉、自愿、自主、自悟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隐性教育之所以不被大学生所“注意”,还因 为它在内容和途径的设定上,走的不是显性教育那种“一竿子插到底”的“直路”,而是“ 条条道路通罗马”的“迂回之路”,关注的更多的是现实生活问题,包括环境、氛围等,着 重于人的精神层面的提升,看起来有点“王顾左右而言它”,但往往比直奔主题效果更好。 隐性教育主张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不拘一格,皆能育人”。
  四、隐性教育也是国外德育成功经验提供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德育由于具有强烈的阶级性特征,并非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 都非常重视德育工作。但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特别是东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政治理念和 社会体制不同,决定了我国同西方国家的德育思想、德育内容、德育目标有着较大的差异性 。但在怎样实现德育目标、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等方面,还是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可以遵循 的,一些国家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重视德育工作、注重德育的时效性、讲究德育的方式方法 等方面能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在美国,德育模式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美国主要施行德目主 义模式。这种模式的根本特征是“开设独立的道德课程,把人们经过多年生活经验积淀和验 证而得来的一些道德品质和规范以德目的形式固定下来,编成教材,通过教师的系统传授, 让学生熟记、理解和掌握这些德目”[3]160。由于这种模式主要依靠课堂灌输、单 向教育,又 具有教条化倾向和超稳定性特点,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到五十年代,德育功 能和效力明显下降。六七十年代,主张不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而是将德育寓于全学科以及 全部教育活动中,于是,全面主义模式大受推崇。全面主义是指,不开设独立的道德学科, 而通过以社会科为中心的全学科和课外活动,以及“道德实践”、“生活指导”等全部教育 活动进行道德教育。之后,学校更加放松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控制和管理,处于一种放任自流 状态,这是导致美国学生道德能力普遍下降、社会秩序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八十年代开始 ,美国各界深刻反思,采取各种措施,重新重视学校的道德教育。这时,美国的德育呈现出 混合德育模式的特征:既开设相对独立的德育课程,向学生传递既定的德目系列,又充分利 用全学科和全部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方式进行渗透式教育。
  法国实行的也是混合性的德育模式。英国和日本虽然以德目主义模式为主,但都比较强调在 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而全面主义模式很少国家实行,在美国也只实行了短短的 一二十年的时间。从世界各国德育发展趋势看,混合型的德育模式逐渐被接受和采用。这种 模式“一方面批判地继承了传统德目主义模式中的积极因素,同时又开放地接纳了全面主义 德育模式中种种卓有成效的德育操作方案。”[3]200从宏观视角看,德目主义模式 主要是以显 性教育为主的的一种模式,全面主义模式主要是以隐性教育为主的一种模式,混合德育模式 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模式。从国外德育发展的情况看,过分强调一种模式, 忽视另一种模式,都是不利于德育健康发展的,不利于学生综合道德素质发展的。我国传统 德育实效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分地强调德目教育,过分强调显性教育,而忽视了 隐性教育。根据国外德育发展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上的探讨,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和高校 德育发展的规律,我国当前和未来德育实施的趋向必然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这种模式更加注重德育主体性的发挥,更加注重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德育工作 更加凸现内容生活化、格局立体化、方式渗透性、效果持久性。
  
  参考文献:
  [1]贺波彬.浅谈隐性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J] .云梦学刊,2003(6):96.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论文网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