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管理下西方生态主义主要流派及观点评述

作者:郝鹏鹏 杨璇 王彦博 更新时间:2014-10-22 15:52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关键词:西方生态主义 生态危机 发展历程
【职称论文摘要】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大气污染、土地沙漠化、物种灭绝、水资源枯竭、食品安全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正日益凸显。特别是雾霾的出现,使民众再一次认识到生态问题与自身利益的密切相关性。因此,探索研究应对生态危机的解决方法对全社会而言,是十分急切且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本文从西方国家生态主义的视角出发,在分析生态主义内涵和实质的基础上,回顾了西方生态主义的发展历程,阐述了生态主义主要流派观点,以期对我国应对生态危机提供有益借鉴。

       1. 生态主义的内涵和实质
  作为一种新兴的政治思潮,生态主义在当代全球范围内,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余科杰(2005)将生态主义界定为:“以人类共同利益为着眼点,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特色,以人权公正和民主为基点,以非暴力为根本途径,以建立和谐、民主、公正的生态社会为奋斗目标,涉及生态经济、民主人权、社会公正、国际和平安全、人类未来发展等多方面内容”。何平立(2008)认为生态主义是“欧美新社会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态殖民主义进行批判的成果”。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生态主义固然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相协调、人类社会当前利益与未来利益相平衡,然而其内涵早已超越了单纯地关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范畴,而是上升为一种思想政治体系。它通过对当前政治体制和发展模式进行批判与反思,试图建立一种跨越不同国家、种族、阶级、利益群体的新型关系。当代欧洲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塞奇·莫斯科维奇对生态主义有过精彩的评析,他认为生态主义运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文化运动。生态主义运动的最终目的不是取得政权,而是改变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世界观、生活方式和人际方式。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政治力量,生态主义者们的使命不应囿于对某个地区自然环境的保护,而应在于推动生态主义理想、意识、文化在全社会的普及。
  2. 西方生态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生态主义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8至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家们很早就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这为生态主义在西方的发展埋下了思想的种子。但是生态主义运动的直接诱因来自于上世纪60年代末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社会危机:在经济上,全社会经济衰退严重,通货膨胀盛行,失业率不断上升,传统的高福利经济体制难以为继;在政治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对峙持续进行,全球划分为两大对立的阵营,全世界都处于世界大战可能再次爆发的恐慌中;在环境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愈发贪婪无度,以短期利益为目标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大气污染、水资源破坏、物种灭绝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人类的生活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在这种社会历史环境下,传统的政治主流派别束手无策,而以反战和平运动、妇女权利运动为代表的一系列运动开始兴起,纷纷尝试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生态主义思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当前,学术界对于西方生态主义的发展阶段认识较为统一,一般认为西方生态主义自产生以来,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理论探索阶段、系统发展阶段和渗透深入阶段。
  2.1理论探索阶段
  上世纪60年代,生态主义开始萌芽,这一阶段的代表性事件是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问世和“罗马俱乐部”的诞生。
  1962年,被誉为“环境思想的先驱”的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发表了著作《寂静的春天》。在书中,他描绘了滥用杀虫剂的后果:农药和杀虫剂的过量使用污染了大自然中的天然水源,引发了食物链中动植物的连锁死亡和中毒,最终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安全。该书一经问世就在全美范围内引发轰动,媒体纷纷将其誉为“改变了美国的书”。《寂静的春天》也因引发公众对化学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思考而被称为现代环境意识的宣言和生态时代的标志,并开启了二十世纪后半叶人类“绿色意识”觉醒的篇章。
  1968年4月,意大利经济学家佩切依发起成立了罗马俱乐部,标志着西方生态意识从觉醒走向成熟。罗马俱乐部的核心观点是:如果人类继续“竭泽而渔”式地追求经济增长,地球最终将因资源枯竭而走向毁灭。基于此观点,他们先后发表了《增长的极限》、《人类处在转折点》、《重建国际秩序》、《冲出浪费时代》、《人类的最终目标》等一系列研究报告。虽然早期罗马俱乐部对人类未来的判断弥漫着悲观主义色彩,但它在唤醒人类生态保护意识、激发人类应对生态危机责任感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引发了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70年代大规模的生态保护运动的产生。
  综上,在理论探索阶段,生态主义更多关注的是对人类工业化导致环境问题的揭露和批判。在对待生态危机的问题上,生态主义者主要存在两种观点:持“增长极限”论的悲观派认为生态危机不可避免,地球的资源终将被耗尽,人类终会走向资源的极限和自身的毁灭;持“无极限增长”论的乐观派则将希望寄托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认为科技的进步将推动人类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不存在增长的极限。
  2.2系统发展阶段
  上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生态主义蓬勃发展,进入了理论化、系统化发展阶段,各种生态主义绿色思潮相互吸取借鉴又分流分化。这一阶段的代表性事件是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公布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首次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它的召开被认为是世界环境保护运动史上的里程碑。1983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成立,随后它在1987年发布了《我们共同的未来》长篇报告,其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在系统发展阶段中,生态主义的主要思想表现为对技术理性的批判。根据看待技术进步态度的角度不同,生态主义产生了“深绿”和“浅绿”之分:深绿派否定一切技术的作用,要求彻底改变人们现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活方式;而浅绿派否定的是科技的不恰当运用,主张逐步变革。

      2.3渗透深入阶段
  上世纪90年代,生态主义思想进一步渗透到人们的政治和文化层面。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红色绿党”和“绿色绿党”两大阵营的分化,产生了以“生态为中心的生态主义”和“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社会主义”。
  在该阶段,“生态主义”这一术语首次被提出。在《绿色政治思想》一书中,安德鲁·杜伯森(1992)首次提出“生态主义”一词。安德鲁在引言中强调,“生态主义”是一个新的术语,包含了诸多理念和规范。这些理念与规范是由关心环境的各种思想家在过去的三四十年中依据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所提炼而成的,他们使生态主义思想具有足够的综合性和系统性。随着生态主义的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两大流派范式,即生态中心主义的“生态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社会主义”。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论文网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