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和谐德育主体间性的哲学思考(2)

作者:张国琛 张胜前 更新时间:2014-03-04 15:01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关键词】和谐德育;主体性;主体间性
【职称论文摘要】
2.主体间性难题及其消解。当前在教育中主体间性理论意义重大,但论述分歧也很大。从主体间性内涵的角度看,对其概念的理解有几类观点可以说很具有代表性:首先是绝大多数学者都认同的,认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


  2.主体间性难题及其消解。当前在教育中主体间性理论意义重大,但论述分歧也很大。从主体间性内涵的角度看,对其概念的理解有几类观点可以说很具有代表性:首先是绝大多数学者都认同的,认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5]就是主体间性,直接将主体间性从哲学领域套入教育视界;其次是岳伟、王坤庆指出,所谓主体间性就是主体和主体之间的互相认识、互相理解以及它们对同一外在事物所能达成的共同理解,简言之,主体间的交互性和理解性就是主体间性;再次,在2006年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四期中,学者冯建军提出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主体性其实就是主体间性;最后,熊川武认为“主体间性就是主体合理表现自身的主体性与其他主体达成理解的主客观统一性”。
  如今社会,对物质财富表现出疯狂、无度的追求,据此有人说当代的主体间性只能作为一种乌托邦式的理论存在,不具现实意义。当然,我们承认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但从本质讲,主体间性思想不是对教育实践活动的解读,而恰恰是对教育领域隐潜问题的评价。因此,主体间性思想应当作为对现代教育的反思而存在,不能单纯将其理解成只是对教育构造理论的完善。而且,我们在交流主体间性思想的时候需要注意,不可无限扩大“主体间性”价值:一是不要在过高估价主体间性的同时忽略其他人际关系的存在,因为只有通盘考虑、综合治理才能解决复杂的教育问题;二是认识到主体间性思想也并非完美无瑕,它并没有逃脱人类中心主义的怪圈,这一点也从其他专家、学者那里得到证实。
  总之,和谐德育主体间性一方面是对传统德育模式困境的超越,另一方面也有自身的缺陷与不足,看待任何问题我们都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思考,以达到对事物全面综合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郭湛.主体性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30.
  [2]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142.
  [3]王光明.关于人本主义哲学主体间性的思想概述与认识教育视界下的主体间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8-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5]王晓东.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批判:一种形态学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22.
  [6]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4.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论文网相关栏目